2020级通信工程专业冉彬彬同学在听完谢广明教授讲座后有感而发道:“通过这次姜波教授有关水下考古的讲座,让我们探索了中华的海洋文明史。通过发现的文物、沉船以及一些贸易品,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中华海洋文明考古的伟大成就,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也极大的激发了我们的对水下考古的兴趣。”
水下考古的研究对象是存留于水中的遗迹和遗物。水下遗迹、遗物的形成,或是由于地壳运动使原来陆地的城镇村庄深埋水中,或是由于海啸﹑飓风、机械故障等造成的水上交通事故,这些成因给水下考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那如何进行海洋考古研究呢?5月30日晚19点,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姜波教授在缤果大剧院带来了主题为《水下考古与中华海洋文明史》的讲座,带领同学们一同探究深海遗迹,追寻沉没的历史。
讲座开始,姜波教授讲到了水下考古三重点,即“向海而生”:水下考古是古代中国文明的另一种性格、“梯航万国”:水下考古是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洋务救国”:水下考古是近现代中国转型自救的历程。姜波讲授提到了海洋沉船对中国考古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一个沉船上发现的文物可能比一个博物馆的文物还多,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发现。比如定远舰和致远舰,不仅修正了我们对甲午战争的认知,给考古研究带来很多新的研究资料,也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在文献上看不到的知识。
海洋的文明交流是以经济贸易为前提的。水下考古是从海港、沉船、贸易品开始,逐渐深入到东西方文明的海上交流。姜波教授特别讲到了“南海一号”沉船。“南海一号”的考古发现,是一个一流的发掘,更是一个了不起的水下考古成果。让我们可以看到前朝精美的瓷器、精美的首饰以及一系列伟大的手工艺术品。其中,“金腰带”的发现更有力地证明了南海船上有来自波斯阿拉伯、中东地区的商人,也极好的证明了在那个年代,中国就已经跟西方有了贸易的交流与文明的交织。
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品包括:瓷器、茶叶、宝石等等,从土耳其发现的荷叶盖罐,让我们知晓了中国产出的瓷器已经远销在欧洲,受到了西方人的追捧。而中国饮茶的习俗也被英国皇室的凯瑟琳王妃引入。成为深受欧洲人追捧的饮品,中国茶风的兴起,不仅是贸易上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碰撞。
讲座最后,姜波教授讲述了水下考古人的艰辛,他们需要强大的身心素质和专业的学识素养,不仅奋战在水下第一线,不断发掘中华海洋文明史的宝贵篇章,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动了贸易的交流,带来了思想艺术文化的交流。开展水下考古有助于研究海上丝路,也积极响应了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助于形成一个更开放,更富强的社会。
撰稿:何思佳、汤娟
摄图:赵曼池
(名师课堂办公室)
上一条:以创意为马,再次启航——袁恩培教授《广告命题策略》主题讲座举行
下一条:【名师课堂】如何与压力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