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良好的文学氛围,激发师生创造力,增进作家班七大工坊之间的情感联络,带动整个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力,11月5日晚,由创意写作学院和行者公园书院群共同举办的《2021级作家班结业典礼暨“文学后浪”太阳澳门集团网站作家班孟明明、陈诗梦作品研讨会》在美丽的天渠书院110阅览室举行。本次活动同步进行线上直播。创意写作学院副院长吴帆老师、作家班班主任吴霞霞老师,作家王基胜老师、佘飞老师、刘梅舒老师、杨玥老师、方刚老师、田一洁老师出席了本次活动。
作家班一直以来有一个传统,在每一年新学年开始之际,会进行上一届作家班的结业典礼与新一届作家班的开班仪式,但今年因疫情原因,很遗憾不能在大剧院举行像往年那样盛大的典礼仪式。即使如此,为了不留遗憾,趁着本次学生作品研讨会,学院老师们还是“见缝插针”地为2021级作家班办了一个小型的结业典礼。故本次活动分两个篇章进行,第一篇章为2021级创意写作作家班结业典礼,第二篇章为“文学后浪”太阳澳门集团网站作家班孟明明、陈诗梦作品研讨会。
赓续传统,薪火相承
活动开场,由作家班2022级大班长李雨桥作开场语,短短数语便道明了加入作家班的幸福感和这次活动的来之不易。紧接着,作家班班主任吴霞霞老师上台,作2021-2022学年作家班总结:“这一年作家班收获颇丰,学生优秀作品在《香港文学》《中国校园文学》《散文诗世界》《长江诗歌》《中国作家青年报》等杂志期刊发表,更有学员获得野草文学奖、樱花诗歌奖、国际诗酒大会入围奖、第二届重庆地质杯诗歌组优秀奖等,作家班2020级学员黄仙进入选第十五届“星星诗歌夏令营”、“草籽青年诗人计划”等,取得了不少耀眼的成绩……”
为嘉奖优秀的2021级同学和激励2022级新同学,并鼓励大家向优秀看齐,吴帆副院长依次向2021级学员中的表现突出者颁发“优秀学员”和“优秀班干部”荣誉证书,最后对2021级作家班结业的同学颁发了结业证书。随后,2021级优秀学员李航用感人肺腑的发言将结业典礼带向了高潮,“作家班对我而言,很短,一年的时间,仿佛眨个眼就过去了。但又很长,它无形之间把我的人生目标给拉长了,让我种下了关于文学梦的种子,尽管目前种子还没成熟,但是我能依稀看见,种子成熟发出来金黄的光,这股力量,是自我鼓励,也是支撑我继续走下去的动力。”老师同学们无一不被他诚恳的话语感动,激励,频频点头。
文学后浪,再添华章
至此,活动进行到第二篇章“‘文学后浪’太阳澳门集团网站作家班孟明明、陈诗梦作品研讨会”部分。孟明明与陈诗梦皆在文学期刊发表过多部短篇小说,为有潜力的文坛新秀。本次研讨会围绕着孟明明的作品《海室》《他和骨头们》,以及陈诗梦的作品《消失的树》《一片森林中分出两条路》进行,由专业作家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问题和创作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走上长久发展的文学道路,共同促进作家班创作氛围。
老师们开始华山论剑,研讨会现场一度充满了“硫磺味”,甚至爆发了激烈的争论,热烈至极,精彩至极。
吴霞霞老师点评说,孟明明《他和骨头们》,是作家班工坊课上他提交的第二篇作品,她被这个故事诡谲,魔幻,神秘开阔的氛围所打动。一个在床下挖掘墓地的人,一个在深山建造木屋把自己封闭五十年的人,一个背着父亲和妻子的二百零六块骨头游荡异乡的人,一个提灯收集下井工人死去灵魂的人,一个驾着舟子在地下暗河来去自如的人,一个在地下建造世界中心的人……孟明明将瑰丽幻魅,冷峻疏离这两种不同的叙述语言合二为一,创造了一个荒诞的超现实主义故事。在他的小说中,我们能够看到马尔克斯、科萨塔尔、布鲁诺·舒尔茨、卡夫卡以及黄锦树的影子。而他的短篇小说《海室》,写了一个看似轻盈,实则沉重残酷的故事。故事其实很简单,三个年轻人坐在海边,回忆起一年前,故事里的主人公李非辍学打工、李母身患重症的往事。故事的最后,三人将李母的骨灰撒进大海里。孟明明看起来在写青春期少年的叛逆,他们抽烟、喝酒、打架,喜欢隔壁班的姑娘,但实际上,他书写的是这些“疼痛青春”之下真正残酷的生活真相。在底层挣扎生存的少年们,看似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但他们都是无形中被迫地走上了那条无限下坠的道路。孟明明的叙述语言,干净,冷冽,有着诗的简洁和清脆,克制的笔锋下涌动着一股巨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是他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对这个时代的深刻观察与领悟。
王基胜老师一番肯定后,敏锐地指出《他和骨头们》这篇小说的问题所在,如构思太散,情节不集中,导致魔幻性无法支撑文本,以至陷入困境。而陈诗梦作品的语言不够精简,需“文从字顺”,建议将故事高潮提前,加强情节和所表达的态度。接着,田一洁老师提出:学生的写作还是应多关心市场,为打下现实基础;王基胜老师“争锋相对”,他认为学生在这个阶段还是应先以练习为主,以更纯粹的写作姿态为将来奠定基础。两位老师犀利的辨析,精彩而富于启发。关于孟明明的作品,方刚老师认同其简洁克制的语言和画面感,但他指出其情节较单薄冗长,提议多加锻炼其细节表达能力;吴帆老师则提出“白而准”的风格,以一个编辑的视角抛出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而写作?”“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我们为什么要关心你写的人物”?接下来,佘飞老师、杨玥老师和刘梅舒老师依次给出了真挚而诚恳的点评和建议,两人的作品虽较为成熟,但技巧和文笔还需多加练习。
宋潇凌老师因周末有事未能赶到活动现场,但她在认真阅读完作品后,发来了长长的点评,由吴霞霞老师在研讨会上代为转述。宋老师点评道:《海室》这篇小说用冷静、克制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讲述了一个懵懂莽撞少年的成长故事,从无所顾忌到终于确认现实世界的狰狞。另一条线,是写母亲生病至死,命比钱贱。她一直在死扛、硬撑,以血肉之躯对抗生活的獠牙,直到被死亡彻底打败。文章中写到“医生说能活,动大手术,你们考虑”这意味着母亲不是被死亡打败,而是被底层生活的贫穷打败。某种程度上,母亲卑微的生命,也恰恰暗合着李非未来生命的某种轨迹,底层的生活已经被圈层所固化,一个初中退学的少年很难突破这样的局限。但是作者给这种局限留了一丝缝隙。当死亡临近,总是从容淡定、甚至视死如归的母亲,终于呈现出她压抑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弥留之际,她完成了内心的期待……通篇没有任何关于母子情深的表述,但是又无处不在表达这样的一种情感。李非与母亲的感情,正如两条鱼,命运的潮水退去时,被搁浅在陆地,认命到木然,靠着把唾沫(亲人间的温情)喂到对方嘴里,互相慰藉,而毁灭似乎是必然的。在结尾之处,黑色大猎狗不顾一切涉水上岸,与它的孩子幼小黑犬相聚一起,恰恰暗合了李非与母亲通过“海水”达成了情感上的融合。但是他们的愿望在现实中却是无法实现的。在结尾有非常残酷的一幕,即李非想把母亲的骨灰撒向海里,却被风吹向陆地。他用布包裹着骨灰抛向大海,而那只红色布包长出了翅膀,飞向海室。“海室”是一种精神意象,这既显示出理想与现实不能融合的残酷性,同时也显示出了某种可能。包着骨灰的红布色与浩瀚的蓝色大海,制造出现实与理想之间巨大的虚幻感。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把控,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老练,这让我惊讶。同时我也看到作者所显示出的文学叙述的宽度与深度。
宋潇凌老师对陈诗梦作品《消失的树》点评为:“这篇小说讲述几个“优秀的同学”应老师邀请回校给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优秀心得’。讽刺的是老师与家长从未发现,在这些所谓的优秀同学之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霸凌。受害者王丽接受这次邀请的初心,更多是复仇,让施暴者醒悟自己当年犯下的错误,她需要得到一个道歉。当她终于鼓足勇气跟对方说出当年自己被霸凌的事实时,施暴者包括蒋一涵在内的几个人完全不记得了,而且是真实忘记了。叙述者用迟疑的语言和姿态营造出恍惚的氛围,一切都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真相永远被遮掩在表面的和谐之下。恰恰是这种恍惚,使这篇小说在真与假,虚与实之间形成了某种张力,并呈现出讽刺的意味。‘来送作业的科代表眼圈通红’暗喻着一切都在继续:霸凌当道,真相缺席。
老师们发表完看法后,同学们开始提问,对孟明明学长与陈诗梦学姐刨根问底,表达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被激起的探索欲和脸上的笑容就是这个活动最圆满的证明。到此,整个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
罗素说,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痛苦的难以承受的怜悯之心,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正如优秀学员代表李航在发言中所说的那样,“希望我们都能坚守住自己心中的战地,推动自我文学世界的进步。”文学的道路永无止境,而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撰稿:蒋皓磊
摄图:尹兴燕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
上一条:【青马工程】飞扬四海千载乘,青马工程再启航——记智能工程学院第五期“青马工程”完满教育学生骨干培训初阶班开班仪式暨第一讲
下一条:30期|信息产业大咖阅读计划:大咖共话·履践致远,10月份双校区大咖阅读工作开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