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非遗中心组织非遗研究会的同学们对合川民间文化艺术展开实地调研。在中心彭伟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合川区民协举办的民间工艺周末展,并对峡砚博物馆、易宗成砚雕艺术馆等地进行了调研,亲身体验了合川峡砚制作过程以及雕刻工艺。
活动伊始,大家在文峰古街参观了由合川区民协组织的民间工艺作品展,被丰富多彩的展品所吸引。在区民协副主席、峡砚传承人易宗成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对合川峡砚雕刻、巴渝民间泥塑、木雕、根雕、文物修复、鹅卵石绘画、川剧脸谱、剪纸、糖画等进行了深入了解认识,感受到合川民间艺术的魅力。据易老师介绍,区民协组织民间工艺展每周六上午都在文峰古街展出,吸引着往来无数游客的驻足参观购买,既宣传了合川民间文化艺术,也推动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民间文艺家向庆老师详细讲解了川剧脸谱、剪纸等作品制作技艺,就相关材料的运用与大家进行研讨交流。
同学们对峡砚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在博物馆陈列展台中,既有收集于民间的古峡砚,又有端砚、歙砚等名砚,以及易宗成老师近年来创新制作的砚台。据易老师讲,馆中古砚台既有民国时期的,也有明清的,部分有落款佐证,传统合川峡砚,大多为圆形或方形,以一点花纹修饰,也不乏有造型独特之作。同学们注意到,易老师创作的作品有别于传统,个个造型特异,雕刻在砚台上飞鸟走兽栩栩如生,刻在砚台上的山水如同一幅山水画大师的山水画。其中一方“望归”的作品,深深吸引了同学们,整体一幅中国地图造型,一条龙盘于其上,将台湾道雕刻为一只龟,龙望着龟,取名为“望归”,巧妙地用了汉语的谐音来表达出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之意。
最后,大家带着对合川峡砚的浓厚兴趣,前往峡砚体验馆,在易老师指导下,同学们亲自体验了峡砚的制作过程。从中体会到每方峡砚作品制作不易,都是技艺传承人亲手一笔一划雕刻出来的,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同学们想到博物馆以及古街参展的大量作品,对民间文艺家们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撰稿:孔令江
摄图:冯秋莉、董晓琴、王娟、陈星羽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供稿)
上一条:【社团活动】科幻世界用“蒙太奇”调动情绪的魔法
下一条:【志愿服务】让“爱”不再流浪——大数据与软件学院送“我”回家·失物招领志愿服务专项支队工作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