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3月5日,我们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天。远景农场农耕文化展览馆也于今日开启新学期的参观接待工作。来自艺术传媒学院2016级广播电视编导08班团支部的26名成员与非物质遗产研究会的12名同学成为新学期第一批参观农耕文化展览馆的“客人”。
同学们在农耕协会讲解员的讲解下,依次参观了春种传统农具、夏长水利灌溉设备、秋收传统农具、冬藏粮储、谷物加工等传统农家劳作工具。墙壁上的农具带着古代先辈的精神与现代的我们相遇,这一瞬仿佛没有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有的工具诞生至今已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其成为现代人与古代先辈的交流的桥梁,散发的古朴气息庄严而凝重,将先辈们劳作的身影跨过时间和空间投影到了这间略显拥挤的房间。同学们还亲自动手操作了风车、犁、耙、耘锄等农具。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犁耙和风车,这些设备是用风力、人力、畜力为动力,用于汲水灌溉、加工粮食谷物的。巧夺天工的设计和使用方式,让同学们无不赞叹劳动人民的智慧。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农耕协会本着“品读农耕·自然教育”的宗旨将会更好地发挥出远景农场的场地及设施作用,让大家近距离地体验到农耕劳动和农耕文化所带来的身体的锻炼、内心的宁静、知识的积累、灵魂的升华,在农耕劳作的同时将农耕文化的精神精髓传承下去。农耕两字背后承担的是开拓、创造、付出、收获与传承的过程,我们的过去就如同收获过作物的土地,为了下一次的收获,我们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去开拓和创造,每一次的开拓看似相同但实则有着天差地别,种的东西不同,挖土的深度,方式都是不同的,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努力方式。种下种子不能不管不顾,就像我们立下目标我们要朝那个目标去奋斗、去付出,为这颗梦想的种子浇水施肥,这样我们才有资格去收获完满的人生!自神农时代到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农耕文化的根本与我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在古代,与农耕紧密相连的就是食物与生存,而食物与薪火的联系则密不可分,薪火一词代表的是现在和未来,因此,农耕文化往往也象征着传承和繁荣,正如我最喜欢的一句英文“live long and proper”,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参观之后,同学们一致认为,在这次展览馆的参观学习活动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不仅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还大大增强了爱护环境、重视农业、珍爱粮食、保护生态等方面的意识。来自非物质遗产研究会的袁宁同学说到,通过实地观看和操作这些传统的农耕工具,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抒发己见,更有利于对其进行理论研究,的确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农耕协会的会长赵汪盛同学在大家参观展览馆时还告诉我们,远景农场农耕文化展览馆是我校远景农场农耕实践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一大创新举措,为大家搭建一个了解农耕文化、农耕历史、先辈勤劳智慧的学习交流平台。每周一、三、五中午12:30都会有同学在此值班,接待前来参观展览馆的师生。但展览馆也还很年轻,在学校的支持下,本学期,农耕协会同学们将会不断完善各项硬件设施,增添更多适合大家动手实践的劳动体验工具,通过实际上手体验,更加生动具体地帮助大家打开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最的智慧大门,加深对传统农耕劳动的认知。同时通过了解这些祖先留下来的农业文明的工具,启迪我们的生活,引发思考,让我们更好地去生活和创造。
(撰稿:李博函 摄影:张朝科)
(团委供稿)
上一条:【开学季】春风里·开学时
下一条: 【道德榜样】点赞!后勤处员工拾金不昧,千元现金还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