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都是中央集权的顶峰时期,关于明清的对比从古至今仍然是人们永恒的话题,但同时明清以来也诞生了许多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能人。5 月28 号晚7点,中国人民大学牛贯杰老师在缤果大剧院带领我们走进明清,在历史的长河里,去品读先人的丰功伟绩;在生动的故事中,去学习先人的精神品质。
牛贯杰老师首先为我们讲述了明清时期的大背景,随后讲述了两位明清的杰出人士。16世纪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正是明清时期涌现的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古人云:“跋涉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的名著《本草纲目》,集我国古代药物学之大成,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鲁迅称颂它“含有丰富的宝藏”。然而纵观李时珍的一生,他既没有超人的天赋,也没有得到名师的指教,更没有获得进入学校系统学习的机会。他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是一条历尽艰难、刻苦自学成才之路。坚强的毅力,来自崇高的目标,李时珍一生便为此不知疲倦地学习、研究、考察、著述,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他以求实的科学态度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大胆地批判了服食炼丹成仙的谬论;他善于独立思考,表现了可贵的批判精神,终于用27年时间,历经三次修改,写完了《本草纲目》。受《本草纲目》的影响,明代以后,没考取功名的知识分子除了成为老师教育学生外,就只能选择学医,巫医分离的趋势也逐渐显现。如今抗疫的成果也得益于中医的近现代化,得益于《本草纲目》的整理和汇总。李时珍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举世闻名的科学成果,还有他那种勇攀高峰的献身精神,严谨勤奋的科学态度和可贵的崇高品格都堪称是自学者学习的典范。
讲完李时珍,牛贯杰老师紧接着为我们讲述明清另一位能人——汤若望。作为一个被派往中国的传教士,汤若望的优秀毋庸置疑。早在少年和青年时期,汤若望就表现出超出常人的聪慧与好学。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他梦想成为像利玛窦那样优秀的传教士,将天主的光辉与恩泽播撒到中国大地,这便成了他的理想与抱负。二十五六岁的时候,他正式晋升为神父,搭上了前往中国的帆船,肩负起在中国传教的任务。由于他信奉利玛窦的“合儒”思想,再加上他自身的才华与努力,很快,他就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与赏识,入朝为官。即便后来明朝倾覆,新兴的清王朝也因为他的才能不但没有处置他,反而十分重用他。他将自己的天文与数学知识回报朝廷,将西方的先进科技引入中国,推动着中西文化的交流。
自明末以来,中国的历史跟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正是由于传教士的进入,世界与中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明清时期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顶峰,由于一批批中外能人志士的推动,诞生了诸多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名著小说,同时又促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冲击,在冲击中走向融合。
提问环节
问:老师你好!明朝的内亚体系认为清朝不属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一,您认为是不是西方对中国历史的一种误解?
答:清朝的八旗之制,是有满洲的文化,这不可否认。过去我们讲的是清朝如明朝一样,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文化与上朝制度。其实不只是在无形的文化讨论当中,也在现在具有一定影响。例如北京城、成都城、西安城和杭州城,这些重大的城市这些城市布局都是满城,不是汉城。满洲的影子无处不在的。这些满洲的皇帝,对汉的文化理解、引导还是成功的。其实不全是汉化,而是理解,他还是一个满洲的皇帝。而是站着满洲的角度,才能超越汉族大民族主义。有民族认同感。而明朝由于自身悠久文化的强烈认同感,而出现对周边民族的排斥。最后,我们也能看到西方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另一种思考方式,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挖掘的一点。
(名师课堂办公室:田星雨 潘奕安 杨欣玥)
上一条:【社团活动】2021首届“不予平凡”服装艺术设计周闭模式暨第八届“名模记”最终展演圆满结束
下一条:【名师课堂】立足本土文化,再现唐诗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