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耶鲁之前,我特意没有去做任何关于它的资料。所以当我真真正正踏入纽黑文这片土地时,所有的感官才开始慢慢接收最真实的纽黑文。一路上不给自己合眼的机会,看着我们从纽约的高楼大厦里逃了出来,慢慢有了真正美式的感觉。这里的房屋没有曼哈顿那样的威慑感,比起纽约,这里更像是真正的美国生活。
正式进入耶鲁之前,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大片的草坪吸引了。无论是哥大还是耶鲁,校园里的草坪永远是绿油油,一片生意盎然的样子。但是比起哥大的小块绿地,耶鲁的草坪更像是专业打造的草坪景观。大片的树木稀稀疏疏的路旁骑单车的学生晃晃悠悠的过去,阳光均匀的洒在上面,我们一大行人被这种氛围感染了。
我们的导游属于耶鲁很常见的official tour,由耶鲁大学本校的学生带领游客游览校区的几个著名建筑和雕塑,时长1.5个小时,由于我们的团队人数比较多,所以在下车后预约完成才可以进入校园参观。我们的导览是即将三年级历史系的一名学生,由于祖国在荷兰,所以假期留在了耶鲁,做起了学生导游。团队里女孩子很多,所以这位帅气的荷兰小哥哥人气特别高。
走进耶鲁
耶鲁的建筑以哥特式和乔治王朝式风格为主。多数的建筑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这里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感觉整个校园都在最大面积的接受着夏日的骄阳,显着更阳光了几分,而耶鲁可能是校园里树木居多的原因,夏天的耶鲁有点像城市公园,不注意的时候还会蹦出来两只小松鼠,走在耶鲁的校园里更多的是一种惬意。来到耶鲁便会不自觉得把它和哥大对比,这两个世界著名的校园,在建筑和氛围上真的有很多不同点。
再往里走就会发现耶鲁里的亚裔面孔很多,其实不仅耶鲁,这次旅程的各大高校里,亚裔面孔都占多数。一个导游带着一大帮中学生来的观光团随处可见。在现在这样越来越大的教育压力下,其实很羡慕在这里的孩子们可以这么早就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所见所念所得,对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说到耶鲁,便不得不提耶鲁校园里的两个雕塑。第一个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SPY Nathan Hale的铜像。1773年,内森 黑尔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在康涅狄格州教书。独立战争爆发后,充满一腔爱国之情的他成为了一名打入英军控制区的密探。可以说黑尔先生是FBI的祖师爷和创始人,FBI里的黑尔铜像正是按照耶鲁大学这一尊原样复制过去的。然而这个看起来很气派的铜像并不是祖师爷本人,因为他特殊的身份,并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任何画像,所以根本没有人知道他到底长什么样子。这具铜像只是后人根据想象打造出来的。所以这个几百年风雨不倒屹立在这里的男人,只是祖师爷的一个完美替身。
由于耶鲁的校园分布很散,整个校园给人特别袖珍的感觉,没几步就到了这第二尊铜像。第二尊铜像,是距离黑尔不远的Theodore Dwight Woolsey铜像,耶鲁第十任校长。所有关于这位校长的传说都和他的脚有关。传说每逢耶鲁的橄榄球队比赛,只要他翘起左脚,耶鲁就能获胜。久而久之,这个传说越传越远,延续到现在就变成了,只要摸过他左脚的孩子,后来都能考上耶鲁。这位导览小哥还说,小的时候一心想让爸爸妈妈带他来耶鲁,没想到摸到‘黄金左脚’的时候,自己已经是历史系的一名学生。现在只要站在耶鲁的校园口,大老远就能看到这尊,已经被摸得增光发亮的‘黄金左脚’。
别样耶鲁
在进入了耶鲁很著名的一个建筑群之前,途径的Harkness Tower导览很不愿意去讲,因为他讨厌任何形式的募捐。虽然听起来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在美国真的碰到了很多想法很特别的人,这种思想的碰撞让我们不得不自己也去思考很多东西。这种体验真的很微妙,在潜移默化中逼迫你思考,在差异中成长,然后真正成为一个个体。我想这也是美国开放思想的迷人之处。
为什么说是耶鲁很著名的一个建筑群呢?因为他讲了这么多除了Harry Potter,我一句都没听懂。这其实也是我们来到美国学习碰到的很有趣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人口混合的大国,各个国家的口音也不一样。有时候虽然大家都是在讲英语,但是都在各自的世界里神游。没有办法跟上导游的节奏,我们一群人便开始自己去感受耶鲁。从史德林纪念图书馆到少女池,还在经过Harkness Tower的时候抬头第一次看到了美国的飞行广告牌。虽然飘得这么高,让人很质疑这个广告的有效性。但是不得不再一次感叹独自神游的魅力,旅途中突发的小美好真的很有趣。
最后一站,便是此次旅程不得不提的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耶鲁图书馆。在进入这幢图书馆之前,导览让我们猜猜这座大楼是干什么的。银灰色斑斓的外壁,还有负一层摆着的各种小靠椅,咖啡馆一样的美式风情很难让人想象到这正是耶鲁人气最高的图书馆。等进去之后我们才真正被震惊到。和第一个看到的史德林纪念图书馆不同,这座图书馆更像是一个真正的艺术馆。耶鲁大学珍本图书馆,外墙由产自佛蒙特州的半透明大理石拼接而成,看不到窗户,像密不透风的闷罐子,从而避免阳光直射,利于对馆内古籍的保护。而珍本又加了一圈保护层,被小心的‘养’在玻璃房里,一旦发生火灾,玻璃房会迅速被抽成真空。奢侈且谨慎,完美的解决了一直以来爱书人对藏本的担心。真真像是娇贵的公主。同时阳光充足的时候,这种大理石墙能透过斑驳的光影。有人说它像棋盘,也有人说它像集邮册。这整整一大墙的大理石,更像是一大幅西洋油画,仿佛向前一伸手就能抓住墙外的阳光。荷兰小哥的语速很快,回来后查阅资料才知道原来这座瑰丽如城堡的图书馆里还藏着欧洲最早的活字印刷本-Gutenberg Bible古滕堡圣经。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古滕堡圣经已经有47部,只有21部是完整的。目前美国拥有11部,而贝尼克珍本与手稿图书馆里所藏的便是这十一部中的一部。
美国的大学,普遍历史悠久,所以它的每一幢建筑都记录着历史的痕迹。在耶鲁,每一个瓦片和砖头可能都来自不同的年代。出了博物馆,午后的阳光很温柔,树影浅浅的晒在红砖的墙壁上。岁月静好,让大家的步伐也变得慢悠悠的。在耶鲁这个岁月静好的氛围里,导览最后和我们在这座瑰丽的图书馆前道别。图书馆外的阳光很好,拍照留念后,大家还是迟迟不肯离去。纽黑文和纽约差别很大,在纽黑文短短的两个小时里,这里感觉到的人间烟火气息会让你舍不得离开。
奇妙的旅行
现在想想还是奇妙的一个月,不仅是充满人间烟火的纽黑文。来到美国之后,很强烈的一个感觉就是,无论走在哪里,也许现在与你擦肩而过的就是某个行业发光发热的人物。在曼哈顿的时候,我们在楼下的超市买牛奶,碰到的热心居民竟然是一个学习中文36年的大学教授兼工程师。去布鲁克林高地完成课堂作业的时候,给我们科普布鲁克林的老奶奶竟然是一位退休的演员。老奶奶告诉我们,她的邻居有时候是泰勒有时候是百老汇演员,以前还和希拉里做晨操的时候打过招呼。
就像第一周导游说过的,就如同美国这个国家一样,纽约太伟大了,所以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在纽约,都只能做个普通人。我们在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体验了太多人生第一次。美国真的是一个随时随地发生奇迹的地方,它的包容性与多样性,铸就了这个国家与众不同的生活状态。在这个全球号召力最强的国家,在这座被叫做世界中心的城市里,我们的大脑每天飞速接收着,来自这个世界的讯息。
来日方长
耶鲁也好,纽约也罢。至此,大洋彼岸的生活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一个月所有的感动于泪水,就这样留在记忆里。十八岁最好的礼物,是为十八岁的自己赢得了一张飞往世界的机票。这里的江河湖海,这里的日月山川,成为了自己十九岁成长的加速剂。再见了,耶鲁;再见了,纽约。以后我们会有一千种见面方式。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供稿)
上一条:【社团活动】青春多维度·商院我代言——淬炼商学院第一届最美老师评选活动
下一条:【艺术修养】心迎新 路同行——大数据与软件学院迎“双新”文艺晚会暨第十五届大学生荣誉周表彰大会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