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2019级通信技术专业星耀2班学生,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就业创业相关荣誉。2019年创新创业大赛中任《96°Shared自习室计划》负责人;2020年主要负责的项目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庆市级立项,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优秀奖;2021年获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铜奖,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校级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初遇·勇于尝试】
在我大一刚入校时正逢校创新创业大赛的报名,然而当时大一的我对创业并没有实际概念,只是抱着好奇心拉了同级的同学报了名,初时可以说连项目计划书都是按指导老师的模板大致而写,大一没有什么专业技能、没有知识积累、更没有成本概念。只凭着异想天开的“鬼点子”参了赛,但参赛过程中向那些已经落地成熟的项目团队学到的经验可谓是满载而归。赛后我对当时的创业领域做了些许资料调查,结合当时的社会时事、国家政策等因素初步将我的创业大方向与扶贫政策及新媒体挂钩,由此萌生了许多新的“鬼点子”。所以创新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缘木求鱼不可取,没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作为理论指导,甚至客观规律大相径庭,则很难成功。八十年代初,摆个地摊就能发财,当时大家都说是倒爷,很多人不敢。九十年代初,买只股票就能挣钱,当时大家都说是投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很多人不敢买。二十一世纪,开个网站就能赚钱,大家说他们是泡沫经济,很多人不试。这些说法或许并不绝对,但重要的是不要忽视自己的那些“鬼点子”,正逢青春,大胆试错,有什么不敢呢?
【再战·品尝喜悦】
创新不都是从零开始。牛顿说:“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更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前人的积累就是后人创新的基础资源,也就是说当手中有一定的资源,有一定的基础,创新拥有发展共性,在先前工作基础上对有价值经验总结和补充才是创新。有了这些客观的条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前期准备工作,即团队的组建。在有了初赛经验后,大一下我通过参加当时的校“CIMC西门子智能挑战赛”结识了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和指导老师,跟着学长学姐们的项目学习参赛,源于比赛需要过硬专业性和一定储备的专业技能没能挺过校赛,但对项目进行改进后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得市级推荐名额并在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以第二作者发表论文,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尔后在此默契下,我十分幸运地拥有了团队雏形。这要十分感谢学校完满教育下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慷慨施教的老师学长学姐、以及当时敢想敢做得自己。所以说要让1+1〉2,要的不光是敢于的态度,而且需要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资源,譬如经验、譬如指导,譬如以前不能实现而现在可以做到的一些想法。也就是说,要善于利用手中已有的资源,有机组合起来,发挥出1+1〉2的效果。
【落地·更多可能】
2020年逢疫情来临,市场经济悄然变化。有了前一年的参赛经验下,我任负责人发起了《“一路我伴”线上帮扶公益计划》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色赛道,其项目内容将当时已成熟的线上直播带货市场开拓于扶贫领域,三领域联动即大学生群体、扶贫对象、第三方平台建立共享机制,互通信息渠道,在一定成熟的经验领域下,根据不同类型、层次再开拓,从而达到互利互赢的效果。在赛前团队一起改了13版项目计划书后,最终限于当时的构架太大,疫情下落地范围过广,起步资金链不足以支撑项目初期的公益发展定位,未能广泛落地。但在团队撰写项目计划书的市场调研上,我对市场再开拓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问题有了一定概念,这对往后创业方向上的市场认知有很大的警醒。跟进市场时事是其一,更多的还有对现有资源、能力和团队的现实定位,项目初期的投入成本等客观因素。有了这样一次次的比赛经验,继而新项目《冲壳实验室》参加第七届“互联网+”获得重庆赛区铜奖,又带新项目参加十一届全国大学生三创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银杏杯等创新创业比赛。新的项目比赛中,我在不断探索下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市场再开拓的专业性和残酷性。市场固然残酷,北方买马,南方配鞍;善于利用别人的优势,进行横向联合,扬长避短,借鸡生蛋,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
创新创业是大学与社会互动的产物。在我校完满教育的广谱式教育下,创业意愿如何转变为创业行为,这其中涵盖面小到资源整合大到资金运转等诸多问题仍然有待我与时俱进的更新完善以及不断学习。没有人生来愚钝,所谓思想改变态度、态度改变行为、行为改变命运。社会在不断发展,信息日新月异,前景值得憧憬,更值得我们用努力不断创造可能。
德国工程学院供稿
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宣
上一条:【纪检监察】非遗里的清廉丨大繁至“剪” 清廉有形
下一条:【学工动态】优秀寝室:綦河书院2号楼N213寝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