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师班”是为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践行“企业进课堂,课堂融行业”的教学方法而开展的“小班”制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试点,实施“2.5+1.5”教学模式,其中“1.5”是继前两年半理论学习之后,后面一年半时间开设的项目实践课,作为项目实践课程之一的《工程工艺项目实践》,将以“任务驱动”、“一课多师”、“企业参与”的混合模式授课,根据授课要求,5月27日,智能工程学院邀请了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周黔川工程师赴我校智能制造创新实践中心对该门课程进行现场指导,主要内容是加工中心的装夹、刀库换刀、对刀、数控编程等。
在授课过程中,周黔川工程师首先对加工中心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了强调,然后,选取一个毛坯零件进行加工讲解:零件如何装夹、X轴如何分中、Y轴如何分中、Z轴如何下刀等。通过演示逐渐把一个毛坯零件加工成了一个合格的产品,通过实战演示,加深了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为了把“项目的设计”到“项目的实施”再到“项目的评价”落到实处。周黔川工程师讲解完成之后,校内指导老师协同周黔川工程师向每个小组分发项目任务。在任务驱动下,调动同学自主探索、团队合作的能力。不管是产品的前期设计,还是制造过程中工艺参数及程序的校验,直至项目产品的最后评估,都让同学们自己参与、亲身感受、相互传递学习体会。同时,在项目的“理论+计算”到“实施+实现”的全过程中,企业工程师在旁边及时纠偏。让产和学真正做到了无缝对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智能工程学院在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一直坚持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思想,坚持产教融合育人理念。“智能制造工程师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正是为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深度融合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通过“项目实践”课程的训练,同学们接触了真实的企业实际项目,体会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但更多的是收获,为走出校门,迎接挑战,在智能制造领域展现才能增添了信心。
图文:张钰柱、周平
(智能工程学院供稿)
上一条:【学院动态】知学生心,听学生意,零距离沟通——智能工程学院院长接待系列活动
下一条:【新商科】凝心聚力 共谋新商科建设新篇章——晋鲁渝三校四区“新商科”建设业务推进工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