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创意写作学院传统文学教研室于4月14日下午在香樟书院图书室举办了教师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三场——由苏瓷瓷老师主讲《从M·尤瑟纳尔到彼得·施塔姆》,传统文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教研室老师提前阅读了苏老师发送的M·尤瑟纳尔的《王福脱险记》和彼得·施塔姆的《神的儿女》,这两个短篇小说来自苏老师本学期教授的任选课《小说创作与鉴赏》里“第一章 短篇小说:小说的立意与主题”。苏老师首先和大家分享了《小说创作与鉴赏》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经典小说文本的解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写作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深入思考能力、清晰表达能力。
她强调这门自主研发的新课程与传统小说鉴赏课程的最大区别是:传统小说鉴赏课是以读者或评论家的角度切入,往往侧重于对小说内容的研究,如主题、时代背景、人物类型等,着重点在于小说写了什么,并且进一步追问小说的社会文化根源,但很少关注小说中的这一切是怎样被小说家写出来的。而《小说创作与鉴赏》是从创作者的角度进入,“写”与“读”并重,这并不是说忽略了对内容、意识形态和文化哲学的重视,而是强调这一切是怎样落实和具体反映在小说形式层面的。因此在选择课程所需文本时,需要注意由“鉴赏”导向“创作”的特征。苏瓷瓷老师以第2课《对美的阐释》举例,在第2课里,她选择的鉴赏文本是【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世上最美的溺水者》和【法】M·尤瑟纳尔的《王福脱险记》,这两个小说的发生看起来毫无现实依据,而初写者大多是从个人经历开始写起,无论这种素材是来自亲身体验,还是来自道听途说,都会不自觉地对应现实发生,这其实是19世纪之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小说观——“反映论”,读者在小说中最终看到的正是生活和现实世界本身的所谓波澜壮阔的图景。而从20世纪开始,现代主义小说观已经发生了巨变,从这两个小说入手,正是为了解决学生受困于“我缺乏经历,所以也没有什么可写的”普遍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扩大创作题材的疆域。苏老师还就课程设置的逻辑、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何引导学生以鉴赏启发自己的创作等方面和全体老师进行了分享。
随后,大家针对彼得·施塔姆的《神的儿女》进行了具体的讨论,这个有关于“神迹再现”的小说,包含了现实丑闻的秘密、对宗教的讨论、对信仰的呈现,有很多让人费解之处,老师们提出了关于情节、主题等方面的疑问,苏瓷瓷老师表示,某种程度的“看不懂”,恰恰是《神的儿女》的特点,说明了它的复杂多元。苏老师非常认可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所说:“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的精神。”小说的复杂是与世界的复杂相一致的,也正是日渐复杂的现代小说才真正传达了 20世纪的困境,传达了新世纪人类经验的内在与外在图景。自20世纪以来,现代小说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个人性,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小说创作彼此之间越来越缺少通约性,小说越来越成为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历险。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在无限扩展了人类外部世界的同时,却在人类自我与世界之间挖掘了一道鸿沟。这道鸿沟意味着人的自我与世界的分裂,人与世界不再和谐,不再具有一体性。这也是很多现代小说晦涩难懂的原因之一,以新的小说观进入对《神的儿女》进行解析,才能得到启悟。
此次讲座将经典文本解读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开阔了教师们的文学研究视野,深化了对教学的认识与理解,更极大鼓励了教师们进行高水平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本学期,创意写作学院传统文学教研室已经举行了教师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一场和第二场——由丁伯慧院长主讲的《中西方小说的前世今生》和王基胜老师主讲的《浅谈西方文学对哲学的影响》,后续还将举行《从大音希声中看红楼美学》(田一洁主讲)、《梦境中的原型:荣格的潜意识理论与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文学》(吴霞霞主讲)、《民间文学背后的心理同质性》(杨柳主讲)、《奥尔罕•帕慕克作品<雪>的叙事艺术》(李文卫主讲)、《小说中的音乐》(郭玉瑞主讲)、《论诗意:低音区写作与近郊之诗》(张伟主讲)系列学术讲座。
撰稿:苏瓷瓷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
上一条:【育人融合】国家安全教育日 守护青禾在行动——记教职工子女防性侵安全教育活动
下一条:【学院风采】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记艺术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