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上午9点,由创意写作学院方刚老师主持的非虚构工坊座谈会于钓鱼城历史研究博物馆教室三进行。钓鱼城研究院冯懿老师,“钓鱼城”大学生中文创意写作大赛大奖得主何芷诺、李啸洋、张舒曼、钱墨痕、何正、龚俊明等同学参加座谈会。
广义上说,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文学创作(写作)。这一概念首先被西方文学界所引用。在写作界中,对于非虚构性文学的定义都是众说纷纭,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官方定义。而此次座谈会的举行就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史记》与非虚构性文学。
座谈会上,冯懿老师就《史记》以及史学向参与的各位老师与同学进行讲解。“众所周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的是史学的巅峰作品《史记》。而西方将《史记》直接放入到了非虚构或者是文学这个分层内,这与传统史学的看法有所不同。”冯老师讲道:“《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四本书的可读性较强,而文学性太强的史学著作会冲击到史学求实。按照如今对史学的评判标准,《史记》里有许多东西会挑战我们对史学的理解。但是《史记》史学性和文学性完美结合,是史学与文学历史上一部杰出的作品。”冯老师还向参会人员就《史记》在情感上的克制体现了它的文学性与非虚构性进行分析。冯老师举出《史记》中“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曾遭族诛之祸,赵朔遗腹子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后赵武长大,依靠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的故事,与由该故事翻拍成的电影《赵氏孤儿》的虚构性、非虚构性以及文学性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
参会人员对于虚构性与非虚构性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何芷诺同学说:“非虚构包括了《史记》,《史记》可以被理解为是富有作者一定想象力的语言来润色记录历史事件的作品。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是在以一定的历史史实为基础再加上一定润色来形成的一部作品,与现代写散文以及非虚构性作品有一个共同点——事实是不受改变的。而《史记》只用正规化的文体去描写记录史实会使得读者觉得作品十分枯燥死板。”
方老师提及纪录片也被归类到非虚构中,并举出《挖藕人》如何去体现出一个挖藕人在冬天里光着脚板在泥土里挖藕的艰辛。他总结说:“在非虚构中真实事件通过剪裁过后,本身就已经将作品赋予了一定的主观意识。在传递信息时,当一个人接收到时就已经存在了一定的主观意识,然后将该信息传递给下一个人时又会在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的基础上再一次赋予主观意识。所以,即使想要保持真实,也多少回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撰稿:向佳佳
摄影:白羽
(宣传新闻中心大学生记者团)
上一条:【教研活动】立德树人 求知成长 ——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研室会议
下一条:【竞技体育】谁与赛场争锋,尽在风雨球场 ——记2017—2018俱乐部篮球季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