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澳门集团网站

太阳澳门集团网站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太阳澳门集团网站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德国游学总结连载六】德意志与柏林

2018-10-29

 

清新明快的巴罗克式建筑和庄重严谨的哥特式建筑充斥着生机勃勃的城市,到处矗立着历史悠久的古堡宫殿、令人神往的博物馆和极其惊险的休闲公园。白天可以畅游在音乐剧和歌舞杂技演出所营造的现代梦幻世界中去亦或是享受天堂般的购物。而夜晚则可以到各种风味的迪斯科,酒吧,夜总会去感受令人激情洋溢的夜生活。是的,这就是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梦幻般的木结构建筑和历史悠久的葡萄庄园展示着恬适的气氛和当地的特产。迷人的风光根植于美丽如画的大自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日尔曼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漫游和息憩。

德意志民族历史上就崇尚铁与血,特别是雄鹰几乎占据了整个图腾,红黑两色受到崇尚也就顺理成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用庄严而肃穆的三色旗象征着人权曾受到压抑的黑色悲惨境地,生生不息燃烧的红色火焰和激发人民憧憬自由的热情和真理的光辉,决不会被历史的泥沙所掩埋的金色光环。《德意志之歌》弥漫的德意志土地上盛开着“生命之光”—矢车菊,黄色几乎覆盖着整个德国,这不禁让人明白为什么日耳曼民族热衷于象征着爱国、乐观、顽强、俭朴的黄色。再加上带来幸福的白鹳,积极、向上、善良的琥珀石,一切的一切预示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一步步走向安详,走向富强。

如果中国的长城、故宫、紫禁城让世界叹为观止!那么德国处处可见的带有明显时代特色的巴洛克式建筑和哥特式城堡、宫殿和修道院一定能带你走进一场浪漫的文艺之旅。

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旅游,入乡随俗,所以我们一定不能不先去了解德国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德国人勤勉矜持,讲究效率,崇尚理性思维,时间观念强。他们不喜欢暮气沉沉、拖拖拉拉、不守纪律和不讲卫生的坏习气,特别是在在德国商人中尤为重视。一般的德国人,大多以“先生”、“小姐”、“夫人”等称呼相称,德国人没有被称为“阁下”的习惯。德国人爱吃油腻食品,且口味偏重,香肠、火腿、土豆是他们最爱吃的东西。他们还爱饮啤酒,但在吃饭、穿衣、待客方面都崇尚节俭。给德国人赠送礼品,务须审慎,应尽量选择有民族特色、带文化味的东西。不要给德国女士送玫瑰、香水和内衣。因为它们都有特殊的意思,玫瑰表示“爱”,香水与内衣表示“亲近”,即使女性之间,也不宜互赠这类物品。用刀、剪和餐刀、餐叉等西餐餐具送人,有“断交”之嫌,也是德国人所忌讳的。即便是在服饰和其他商品包装上出现在类似的符号也是不被接受的。他们不喜欢茶色、黑色、红色和深蓝色。在特殊场合如在商务活动中,德国商人特别讲究穿着打扮。一般男士穿深色的三件套西装,打领带,并穿深色的鞋袜。女士穿长过膝盖的套裙或连衣裙,并配以高统袜,化淡妆。不允许女士在商务场合穿低胸、紧身、透明的性感上装和超短裙,也不允许她们佩戴过多的首饰(最多不超过三件)。我们与德国人打交道时,如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则有助于赢得好感和信任。反之,则会被视为待人无礼和不自重。在公关谈判中,德国商人不仅讲效率,而且准备周详,瞧不起“临阵磨枪”缺乏准备的对手;喜欢在商谈前即准确地做好谈判议程安排;在谈判中他们倔犟好胜,表现得较为固执,难以妥协,因而交易中很少让步。但他们重合同,讲信誉,对合同条文研究得极为仔细与透彻,合同一旦签订,任何对合同的更改要求都不会得到他们的理会,他们执行合同也十分严格。德国人在交谈中很讲究礼貌。他们比较看重身份,特别是看重法官、律师、医生、博士、教授一类有社会地位的头衔。所以,一定要切记德国的喜好,让德国人知道我们中国无愧是“五千年的礼仪之邦”。

我不想一一去介绍德国的每个城市,每个景区,因为我的支言碎语无法去勾勒那古雅气氛和现代文明相融成一体的土地,我只想透过一个城市去看这个国度。究竟用哪座城市能去描绘呢?我一度百思不求其解,该是伊萨尔河畔的雅典—慕尼黑还是香水之都——科隆抑或是金融中心——法兰克福?这时,栗树菩提树成荫菩提树下大街,镀金胜利女神像的胜利柱和德国的象征勃兰登堡门突然间涌入我的脑海。是的,就是它,一个最坚韧强悍的都市——柏林!

虽然今天的动感之都——柏林已经不再是德国度假的首选目的地,但“德意志命运之门“-勃兰登堡大门上载有铁十字勋章和鹰鹫的胜利女神雕像却依然高高矗立在那儿,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见证柏林、德国、欧洲乃至世界的风雨兴衰!以希腊雅典卫城的拄廊为蓝本,可以直接通向宫殿的勃兰登堡门有五条通道,中间最宽,原为皇室御道。勃兰登堡门通体用白色砂岩条石砌成,门两旁各有六根巨柱,气势雄厚,门上矗立着一座胜利女神的青铜像。她头戴桂冠,背插双翅,左手执辔,右手握杖,立在飞驰的两轮四马战车上,英姿飒爽,形象生动。这座神像连同四马战车曾在1807年被拿破仑当作战利品带走,但七年后又让德国的队伍带了回来。二次大战中又曾遭破坏,1958年修复时又安装了一个新的雕像。柏林人对勃兰登堡门怀有特殊的感情:普鲁士的军队曾从门下凯旋而归;希特勒曾驱赶成千上万的人充当炮灰,从门下出发“征服世界”……故德国人又称它为“命运之门”。在过去的两百年里,勃兰登堡门矗立在这儿目睹了千千万万的兴衰荣辱。

(勃兰登堡门

 

冷战时期,勃兰登堡大门前曾建起过一堵隔断了东西柏林联系的墙——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水泥墙一样,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无可厚非,柏林墙是冷战时代的产物。1961年8月13日凌晨,柏林墙突然出现。先是拉起铁丝网和设置路障,三天后开始构筑钢筋混凝土的墙体。全长154公里,墙高3.6米。1989年11月3日柏林墙开始被推倒。现今在勃兰登堡门前及原柏林墙的沿线仅能见到原墙的地基砖,上面镶着铜板记录着柏林墙存在的时间——1961-1989年。其中东柏林一侧的柏林墙画廊是保存最多的一段柏林墙遗迹。其实柏林墙在两德统一后被完全拆毁,后来联邦政府作了很大努力说服人民同意在原址重建了一段70米的“柏林墙“作为警示。而一旁的十字架则是为了纪念那些追求自由而企图越墙者的墓碑(即至少有239人在试图翻越柏林墙或潜渡施普雷河时被枪杀)。

柏林墙)

 

东西德分裂的时期,柏林墙分界地带曾有块空地,直到两德统一后才建成柏林最大的商业中心——波茨坦广场。波茨坦广场是新柏林最有魅力的场所。这座引人注目的建筑集柏林最大的赌场——卡西诺赌场、餐馆、购物中心、剧院及电影院等于一身,使它不仅吸引着观光的游客,也吸引着柏林人经常到此一游。它周围的城市景象生动活泼而又多姿多彩。在高大宏伟的现代化建筑里,餐厅、购物长廊、剧场和电影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融合,大家比较熟悉的Sony中心和奔驰中心都在其中。夜晚,索尼中心(Sony-Center)及其露天帐篷屋顶在迷人的灯光照射下,颇为引人瞩目。说到波茨坦广场,我不得不提波茨坦广场的水景,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索尼中心大楼前带有喷泉的水景观。小孩子尤其喜欢来这里观看喷泉水柱四溅;二是戴—克公司总部大楼前的人工湖。湖内鸳鸯戏水、金鱼游动,路过游人无不留连歇足;三是柏林电影节“电影宫”前的阶梯状水流,水流上与人工湖、下与水泵相连。究竟有多壮观,多迷人,你只有亲身体验才知道哦!

顺着柏林墙我们会看到德国大屠杀纪念碑,地面部分由2711块灰色混凝土石板拼接而成,象征着死于大屠杀的600万犹太人无助的情形。在纪念馆的地下信息中心,参观者可以聆听犹太受害者的悲惨故事。

犹太人纪念碑)

 

也许这时你得心情因受迫害的犹太人而感到一丝丝凄凉,那就让我们到因路中间和道两旁菩提树、栗树绿树成荫而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放松一下沉闷的心情吧!菩提树下大街,德语为Unter den Linden;实际上德语的Linde, Lindenbaum是椴树而非菩提树,也许你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菩提树下大街德语是椴树呢?我想这可能是早期留学生的误译,在中文翻译中早已经习非成是,很难再改成“椴树下大街”。其实叫什么已经没这么重要了,现如今菩提树下大街不仅是德国首都柏林的著名街道,也是欧洲著名的林荫大道。它东起马克思—恩格斯广场,西至勃兰登堡门,全长1390米,宽60米。街两边4行挺拔的椴树,像翠绿的长廊,笔直地伸向勃兰登堡门。菩提树下大街始建于1647年,最初街道两侧即种满菩提树和核桃树。后因街道扩建,树木多被砍伐,1680年又重新种上菩提树。到腓特烈大帝在位时,它已成为柏林的一条交通要道。在大街东头的马克思—恩格斯桥桥墩上,耸立着8座大理石雕像。这些雕像是19世纪中叶的杰作,刻画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各位女神形象,她们体态婀娜,栩栩如生。1942年,为了免遭战火破坏,这8座雕像被拆下来保存在西柏林,1984年,它们才重新出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桥上。100多年前,德国诗人海涅曾在菩提树下大街24号住过。当时他站在马克思—恩格斯桥上俯瞰这条大街,“右侧是巍峨壮观的兵器馆、崭新的卫戍大厅、大学和学院;左侧是皇宫、歌剧院和皇家图书馆”。1945年,德国法西斯灭亡前的最后血战也发生在这一带,菩提树下大街成为一片废墟。现在的一切,大都是战后按原样重建的。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德国有代表性的两种建筑。街东端的一幢巴洛克式建筑,始建于1695年,用了11年时间才建成,最初是作为王家兵器馆。这是菩提树下大街上历史最悠久的建筑。1945年在大轰炸中被炸毁,战后用了16年时间重建,现在已成为德国历史博物馆。馆内收藏有雕塑大师施吕特尔的22尊阵亡将士头像,为馆内珍品。在博物馆西侧则是一座罗马古城堡式建筑,就是原来的卫戍大厅,建于1817~1818年,现在是法西斯军国主义受害者纪念堂。堂内大厅呈长方形,有深色大理石护壁,中央有一个多角形平面水晶玻璃座,燃着“永不熄灭之火”,正面墙壁上刻有“献给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受害者”的德文字样。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和代表团常来这里敬献花圈。

我想,在伟大的德国传统歌剧的历史中,一定不能忘了这页重要的篇章——国家歌剧院。放眼望去,一座装饰华丽、带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圆顶映入眼帘,教堂内部修饰富丽豪华,明亮而宽敞,与教堂阴森冷峻的外表形成鲜明的对比。1740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刚一登基,就下旨盖了一座豪奢的大剧院。兴建的目的,当然是要为自己执掌的专制政权扬威争光。为此弗里德里克决定为建设柏林及普鲁士王朝的文化中心而奠定基石,由此出现了“弗里德里克花园”。而在“弗里德里克花园”的中心地带,弗里德里克下令建造了他的宫廷歌剧院。这里便是今日欧洲戏剧风景线上的一处高地——德国国家歌剧院!这家剧院虽然注定了日后要成为德国歌剧的大本营,但在初创时,仅仅为了想扶植本民族的艺术风格,就很费了一番周折,因为上至腓特烈二世本人,下至大小廷臣,这一班亲贵显要,嗜好的是意大利的艺术,而所谓皇家剧院,就是要满足他们的消遣娱乐之兴,普通民从在这件事上,根本没有发言权,剧院所有的演出都向众开放,是迟至19世纪初的事,那得感谢当时占领柏林的拿破仑大军。当拿破仑的大军横扫欧洲的时候,普鲁士原本牢固的封建制度,也被触及,随着柏林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剧院顺应时尚,也向平民开放。从19世纪后期到1918年革命,剧院一直保持着高水准的演出,但其间由于俾斯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风格显得保守,60余年间,只有三场首场演出。革命后剧院正式更名为国家歌剧院。从19世纪末到纳粹上台前这段时期,剧院的历史极为辉煌,它广邀名家助阵,不断推陈出新,然而辉煌过后,紧接着是空前的黑暗,在纳粹统治时期,剧院往日开放与探索的风气荡然无存,很多艺术家被迫流亡国外,但仍有一些名家在此工作,如卡拉扬等人,水平并未下降。 剧院在1843年曾经毁于火灾,1945年再次毁于战火,1951年到1955年间,由原东德政府修复。1955年重新启用,首演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这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无论外形还是内部装饰,它都有很浓重的德国风格。剧院外观端重大方,希腊式的主立面,上有浮雕和塑像,剧院后还设有办公大楼和布景大楼,观众大厅由一层池座和三层楼座组成,布置得金碧辉煌,整座剧院里布满了精美的艺术品。休息厅更有名,叫阿波罗大厅,大厅以白色为主,饰以金色,上面悬挂着巨大的枝形水晶吊灯,典雅和谐,为剧院增色不少。通过近三个世纪的歌剧表演实践,歌剧院也确立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德国国家歌剧院)

 

欣赏完一场陶冶情操的歌剧,就让我们去个大广场伸伸懒腰吧!我想联系两个旅游景点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公交车了!德国所有的大城市里都有复杂的公共交通网络。城市里的公交系统非常便利,而且按照公车时刻表准时到站。一般在司机处买票或者在汽车站上有自动售票机,一张通票的有效期为10天。第一次乘车时,需要拿票在公交车上激活,然后每次乘车就无须再出示票了,而且可以乘坐除出租车之外的任何一种市内交通工具。同时要注意虽然不用每次出示车票,但必须要带好票,如果在偶尔的检票中被发现没票,就要受到非常重的处罚。德国的乘车凭自觉,同时依法行事。

德国公交车的中门位置一般有几平方米的空间,可以上两辆轮椅或者三辆婴儿车。平时这里可以站人,但是如果轮椅或者婴儿车上来了,没有空间,也没有座位,原先站在那里的青壮年乘客要么往车厢过道挤一挤,要么下车等下一趟班车,下车的乘客还经常为轮椅、婴儿车上车提供帮助。高峰期班车一般都比较拥挤,过道经常站满人。

德国法律规定,老弱病残孕乘坐公交车享有优先权。一般来说,公交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座位是老弱病残孕保留座,用蓝十字标记,十分醒目。保留座位于车厢前半部分,靠近前门和中门,上下比较方便。这些座位即使空着,站着的青壮年一般也不去坐。如果坐了,一旦看到有老弱病残孕上车,必须赶紧起立还座。

德国巴士的车门都可以由乘客手动开启,当然是在车停稳之后(关门则由司机控制)。有的车上是一柄把手,更多的是按钮。车停下来后,车内外的乘客可以扳动或摁一下按钮开门。而初到德国乘巴士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德国上巴士时不检票,不定期途中会有列车员来查票;二是巴士的停车时间极短,特别是小站,下车的人很少,稍不留神很容易错过。

下车后如果您听到德国人说去“Ahlex”或“Allex”,千万不要以为是去拜访某个人,他们说的一定是亚历山大广场,柏林人亲昵地把亚历山大广场叫做“亚历克斯”。广场上最主要的建筑是广场酒店。在它第三十七层的餐厅里,客人可以俯瞰城市全景。广场南部是由埃里希·约翰设计的10米高“世界时标准钟”。广场最引人注目当然就是电视塔,高368米,是柏林最高的建筑。电梯在40秒内把来电视塔的观光客送上207.54米高的旋转空中咖啡屋(全景层开放时间为:3月-10月的9-1点;空中咖啡屋开放时间为:3月-10月的10-1点;11月-2月,全景层和空中咖啡屋都在10-24点开放)。从这里看出去,可以望见教堂,起重机和许多绿地。半个钟头的功夫,就能把所有的景色尽收眼底,让人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也许孩子们可能不会对这些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感兴趣,不过没关系,在我看来,柏林也不乏是孩子们的乐园,如勃兰登堡门下身穿各式服饰的人一定会让孩子们流连忘返,看看从脚趾到眉毛都被涂成银灰色的“柏林熊”在人群中舞动,是不是作为成人的你也忍俊不禁呢。像在菩提树下大街的杜莎夫人蜡像馆里,孩子们可以近距离接近默克尔总理。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儿童聚集在这位总理的蜡像旁边,即使孩子们戳她的胳膊,她也没有任何的不情愿。在蜡像馆的所有雕像中,默克尔算是人气很旺的了——孩子们马上就知道她是谁,她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比尔•考利兹(比尔•考利兹是德国摇滚组合(东京旅馆)的主唱,很多青少年以效仿他为荣)。当然也有孩子们不太熟悉的人,比如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就没有这么受欢迎了。还有柏林中部的自然博物馆,这里藏品丰富,尤其以动物学、矿物学和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和展示为鲜明特色。这里陈列有超过13米高的一具腕龙骨架,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化石。各种各样活灵活现的动物标本也会让孩子们产生兴趣。在亚历山大广场和哈克市场之间的海洋生活中心也是孩子们喜欢去的地方。这是一座综合性巨型圆柱体鱼缸型建筑,总高25米,圆柱鱼缸高14米,由无缝玻璃造成,可容纳约100万升水。这里汇聚了来自施普雷河(Spree)、万塞湖(Wannsee)以及汉堡港等地的几百种共2500多条海洋鱼类和海洋生物,观光电梯从鱼缸中心穿过——当然了,孩子们绝对不会被弄湿。看见那么多鱼聚在周围,小孩子们总是兴奋不已。

其实在德国,在一尘不染的城市街头两侧,在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甚至在停靠车站的火车车厢外壳上,都时常会看到一处处刺眼的乱写乱画图。原来德国人也爱乱写乱画,涂写的内容五花八门。我们发现,在德累斯顿的几乎所有废旧建筑物都得到了乱写乱画的“点缀”,这让人不禁想起德国统一前这个地区柏林墙上的各种墙画,西边的人民希望在那道灰色水泥墙上大肆“粉饰”,一泄他们的不满。然而冷战虽已过去,建筑物上的“创作”却变本加厉:有的是奇形怪状的卡通造型,有的是愤世嫉俗的宣言,有的是各种各样的德文字母,还有一些人把乱写乱画作为向人示爱或表达恨的手段。但是,似乎所有路人对这些建筑物上的乱写乱画都满不在乎,看都不看一眼。在德国,涂鸦有很多“规矩”,比如政府、宗教、公共、历史或明示“严禁标贴涂鸦”的建筑物不能喷,而灰不溜秋的粉刷墙或水泥墙,以及样子丑的废旧建筑物则必喷。可以说,正规的“涂鸦”都会“适时适地”出现,而随便在墙上签个大名或违反上述规定的,大多是不守规矩之辈。支持涂鸦的是德国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字眼——容忍,只要不违反法律,不干涉他人自由,每个人的思想都应得到尊重。这就是“涂鸦”行为得以生存,并被很多人冠以“涂鸦艺术”的原因。

德国的大街都十分狭窄,而唯独柏林大街宽阔笔直,当然与北京,上海没法比。当你漫步街头时,可能会看到头上带着简单婚纱头饰穿便装的女孩儿或者一群男孩儿拿着一个小篮子卖东西,里面大概都是些小东西,有饮料、女孩子用的小装饰或者男生单身时用的一些日常用品等,这些东西都不是很贵,大概只需出1欧元就可随意挑选篮中的一件东西。千万不要忘了去买一些,不会为了贪图便宜,只是它们能给你带来幸运。按照德国当地习俗:新人们常常在婚礼前把自己简单打扮一下,然后准新娘和自己的女友,准新郎和自己的男友上街将自己单身时用过的一些东西或一些日常用品摆个摊、提个篮子出售,路人一看就知道他们要结婚了,很多人会出钱买,买得越多的人预示着自己的兆头就越好。另外,按照德国的风俗,结婚的前一晚,新郎或新娘的朋友会给他们布置一个奇怪的任务,然后男人们陪着新郎或女孩们陪着新娘,去完成这个任务。比如新娘扮成魔鬼的模样去收集陌生人的袜子,以花1欧元就可以得到准新娘的一个吻的方式来收集青壮年男子的吻等等。

带着幸运,继续游转柏林!你会发现柏林居民的建筑并不是像德国名胜那么有巴洛克式和哥特式的特点。德国居民住宅建筑有一个特点:门小窗户特大,而且在建筑物的顶侧有一个很大的铁钩。这种独特的建筑方式是来源于很早的习俗,为了方便家具进出,有利通风照明。另外,一直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窗户也强求“严谨”,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八字形白纱窗帘, 在窗户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小花和一些别致的小装饰,而且基本都是面朝外的。在街上,你可随时欣赏到这种别致的装饰。 居住在高速公路旁的居民们还把厨房、卫生间、浴室这些不需要太多阳光的房间都造在靠马路一侧,配上特制的窄小密封式窗户,而卧室、起居室则面向背对公路的一侧,开大窗户。建筑内部的院子,躲开噪音的同时也得到了良好的光线。

逛了很久,想必一定饿了,也累了,那就找个地方去享受德国的美食!丰富、浓重、有热量是德国传统美食的特点,它不仅仅为果腹,更能愉悦身心。想到味道浓郁的酸菜(决不等同东北沤酸菜),新鲜多汁的酱肘子、松脆的烤猪手,甜儿不腻的酸奶油酥脆薯角薯球,培根香炒薯条再加上味浓但清新的薯茸浓汤,是不是有点垂涎三尺了呢!这时候再喝点啤酒是不是就可以赛神仙了呢!是的,说到德国就不能不提啤酒!德国啤酒只能以大麦芽、啤酒花和水三种原料制作,近五百年来德国啤酒即成为了所谓纯正啤酒的代名词。今日的德国为世界第二大啤酒生产国,境内共有一千三百家啤酒厂,生产的啤酒种类高达五千多种,但总的来说德国啤酒大致上可以分为白啤酒,清啤酒,黑啤酒,科什啤酒,出口啤酒和无酒精啤酒这六大类目前还有酒店供应各种啤酒混合饮料,比如拉德乐,就是啤酒和雪碧的混合物。还有一种深棕色的饮料叫麦芽啤酒,味道很甜。它的酒精含量小于0.5%,是一种很解渴的软饮料 。多年来经德国人培养形成的啤酒文化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这时你想到了什么?一定是慕尼黑啤酒节!慕尼黑十月啤酒节之所以闻名,不仅因为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民间狂欢节,而且也因为它完整地保留了巴伐利亚的民间风采和习俗。铁钎上的牛肉在炭火烧烤中散发着浓郁的香味,穿着典型南德民族服装的啤酒女郎,面带诙谐的微笑,将装满新鲜啤酒的单耳大酒杯亲切的送到餐桌上,响亮的传统吹奏乐传遍巨大的帐篷里每一个角落。人们用华丽的马车运送啤酒,在巨大的啤酒帐篷开怀畅饮,欣赏巴伐利亚铜管乐队演奏的民歌乐曲和令人陶醉的情歌雅调。人们在啤酒节上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还举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赛马、射击、杂耍、各种游艺活动及戏剧演出、民族音乐会等。人们在为节日增添喜庆欢乐气氛的同时,也充分表现出自己民族的热情、豪放、充满活力的性格。但不得不提醒你,对于德国的那些光头党和朋克之类人一定一定要远离,他们经常会殴打外国人,特别是中国人。

啤酒喝多了一定想再吃点别的东西吧!这时候香肠一定是“不二人选”!如果有一种食物,在一个国家内可以衍生为500种,1000种甚至1500种,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没错,香肠就是这样一个神话!香肠可谓是德国菜肴的代表作,不下百种的德国香肠更是吸引着世界各地美食家的目光。它主要原料从猪肉到牛肉,从动物到蔬菜,包括培根肉、小牛肉、牛奶和洋葱末,甚至于猪和牛的内脏、舌头等,这一点与东南亚国家的习俗颇为相似。另外,再加入相当多的盐、胡椒及豆蔻等香料。依照德国香肠的口感,可大约分为二大类:一种是内含肉块,可吃得到肉块;另一种则是不含肉块,而是将肉切碎,所以食用时比较没有嚼感。德国香肠的吃法繁多,不仅可直接水煮、油煎或烧烤。同时也可以做成沙拉、汤、热食、甚至生吃。而且,大多数的香肠是以地区命名,表示添加了该地区特有的调味香料,同时也都有最能显现出香肠的风味。

聚餐)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为亲朋好友带些礼物回去,那么巧克力一定是首选!巧克力系列中黑骑士苦味巧克力和密思巧克力卖的最好。可能是南美洲最优质的可可豆的缘故,每一块德国巧克力都散发无尽的浓郁香醇,并带有令人着迷的淡淡苦香。

其实我一直觉得柏林或者说德国一直在用自己的坚挺不屈在这个世界中绽放光芒,虽然在二战中,德国变得一片狼藉,柏林城几乎夷为平地,但经历世事变迁的它更加成熟,更加充满魅力。魅力德国,德国的魅力,一种国度,千种选择。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