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叙事艺术》,讲座由吴霞霞老师主持,传统文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李文卫老师首先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做了简单介绍,接下来重点讲述帕慕克出版于2002年的政治小说作品《雪》,这是帕慕克唯一一部未曾获得大奖..." />

太阳澳门集团网站

太阳澳门集团网站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太阳澳门集团网站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教研活动】奥尔罕·帕慕克《雪》的叙事艺术——记创意写作学院传统文学教研室系列学术讲座

2021-05-31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创意写作学院传统文学教研室于5月26日下午在香樟书院图书室举办了教师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七场——由李文卫老师主讲《奥尔罕•帕慕克作品<雪>的叙事艺术》,讲座由吴霞霞老师主持,传统文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李文卫老师首先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做了简单介绍,接下来重点讲述帕慕克出版于2002年的政治小说作品《雪》,这是帕慕克唯一一部未曾获得大奖的作品,且让他的生命受到威胁,可它却是帕慕克本人最为钟爱的一本小说。该书故事的发生地——卡尔斯,就是伊斯坦布尔的缩影,也正是这个缩影真实地再现了土耳其的社会原貌。李文卫老师将《雪》的叙事特征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跨度比较大;第二,叙述人称在文本中的自由转换;第三,诗人在卡尔斯写的诗以雪花状分布,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形是全篇布局的关键,也是本书的主题象征。

李文卫老师在采用叙事手法对文本解析的基础上,融入游戏、象征手法介入分析文本,更加明确地把握《雪》的叙述结构,品味和理解文本内蕴。

《雪》的叙事结构

任何一部叙事作品(童话和故事除外)几乎都包括了两个时间即: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李老师详细介绍了《雪》这部作品中的叙述顺序与时间问题,这部作品中,帕慕克分别采用了顺叙、补充倒叙、对比倒叙、内预叙、补充预叙、时距、延缓、省略(明确省略、暗含省略、纯假设省略)、聚焦(内在式聚焦、外在式聚焦)等叙述方式。

《雪》这部作品的开篇就是“暗含省略”的绝佳典范。所谓暗含省略,“ 即文本中没有声明其存在,读者只能通过某个年代空白或叙述中断推论出来的省略。小说开篇第一段中并没有告知主人公卡上车的确切时间,但可以推测是下午两三点,他登上开往卡尔斯的末班车。接着是夜幕降临,冬天的下午五点左右天色就会变暗,接着就是华灯初上的七八点,最后是晚上十点。文本中并没有具体交代几个小时过去了,卡到了卡尔斯。但可以根据天色的变化读出被省略的时间,这便避免了喋喋不休描述这一段旅途所花费的繁琐时间。作家有效利用天色的自然变化衬托出雪的沉寂和整体氛围的安静忧伤。

游戏建构叙事结构

在讲座第二部分,李文卫老师介绍,加达默尔从老师海德格尔那里继承了“游戏”这一概念作为艺术本体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当游戏者进入游戏时,才会实现其目的性除此之外,游戏中还需要“他者”的存在作为游戏的部分,这样游戏才能得以进行。

帕慕克《雪》这部作品亦是“游戏”这一概念的极好阐释。主人公卡去卡尔斯并不是为了调查“自杀与选举”的真相。卡进入游戏后,事情并没有向他预期的方向发展,他没能找到渴望的爱情和女人,而或多或少由于这个女人的关系卷入了政治冲突中。换言之,他并不能预测游戏中的突发情况,只能遵循游戏规则。因为“游戏的存在方式不允许游戏者像对待一个对象那样去对待游戏”。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我”作为游戏的观赏者出场,在观赏者那里,游戏好像被提升到了它的理想性。眼看游戏即将中止,由“我”继续向大家讲述这个故事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在“我”这里,游戏自身蕴含的意义得到了解读,故事也圆满划上句号。可见作者对叙述者的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这个结构中(或者称之为游戏中),事情的瞬息变化从而不断产生出新的意义和内涵,生成了象征。

“雪花”的象征含义

讲座最后一部分,李文卫老师分析了这部作品中贯穿全文的“雪花”的象征意义:扬扬飘落的雪作为主题象征贯穿全篇,为通篇忧伤的氛围奠定了背景色彩。用雪的静寂反衬卡尔斯的动荡不安、用雪的纯洁来掩盖罪恶、用雪花的无暇对比血腥的杀戮。帕慕克用“雪”的虚无飘渺和脆弱来代表主人公卡模糊漂泊的身份。主人公身处不同的心境,则赋予雪花不同的感情色彩。雪花随人物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卡忧伤时,雪花也忧伤了;卡幸福时,雪花美丽而寂静;卡无助时,雪化也显得苍白……于是雪花就成为一种替代物,此时它本身的意义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表的存在功能。

“雪”的意旨在文本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与主人公卡之间的某种紧密相似性。主人公“我”就位于雪花的中心位置,三条轴分别代表卡的三个时期:回忆(过去)未来(幻想)、现在(逻辑)。卡在卡尔斯写的诗集用独特的六角形雪花状表示。主人公的《我,卡》这首诗,理所当然地放入雪花最中央,可以理解这片雪花其实代表了卡。卡,一个接受西方教育并因政治原因流亡德国没有名气的诗人,一个没有任何身份的漂泊者,一个土耳其的流亡者,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任何地方都仅仅是个不合适宜的局外人。卡还再三强调这些诗不是他写的,而是真主移植到他头脑中的。这些诗的构成、雪花的降落以及人的存在,都是在呼应文中强调的“人是真主的杰作,自杀是对主的亵读。”象征手法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也就不言而喻。

此次讲座开阔了教师们的文学研究视野,更极大鼓励了教师们进行高水平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本学期,创意写作学院传统文学教研室已经举行了六场教师系列学术讲座——由丁伯慧院长主讲的《中西方小说的前世今生》、王基胜老师主讲的《浅谈西方文学对哲学的影响》、苏瓷瓷老师主讲的《从M·尤瑟纳尔到彼得·施塔姆》、杨柳老师主讲的《民间文学背后的心理同质性》,吴霞霞老师主讲的《梦境中的原型: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与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文学》,田一洁老师主讲的《从大音希声中看红楼美学》。后续还将举行《小说中的音乐》(郭玉瑞主讲)、《论诗意:低音区写作与近郊之诗》(张伟主讲)系列学术讲座。



撰稿:吴霞霞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