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重庆邮电大学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同学们在彭伟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北碚区天府镇彭勇根雕博物馆进行了调研活动。调研期间,同学们在博物馆不仅看到了彭勇老师创作的许多大型、风格迥异的根雕作品,而且还欣赏了源于汉、唐、宋、明、清等不同时期的瓷器、字画作品。此外,彭勇老师还热情地为学生们讲解根雕技艺、根雕作品的艺术来源以及自己多年艺术创作的坎坷之路。
彭勇,民间艺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学会理事、重庆民协副主席,1963年生于合川县土场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但他对根艺的热爱和他几十年来对根雕艺术的不懈追求,让我们为之感叹。儿时无意之中发现了自家后院的一颗桑树的根十分有趣,于是拿工具想取下来,却不小心伤到了自己手腕的经脉。但因自己的脾气使然,最终还是将桑树根锯下制作称为自己的第一件根雕作品。就是这样深刻的记忆使彭老师就此与根雕结缘。尽管后来彭老师在初学根雕时,被家里人反对,被邻居议论不务正业,但就是因为对根雕艺术的痴迷,所以一直没有放弃。所幸彭老师的不放弃,让我们见识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伟大。彭老师认为,根雕艺术的真谛是追求自然,摆脱人为匠气。所以他的作品粗犷、大气、奔放,由此在艺术上走出了一条野风派和野菏派之路。他所雕塑的作品因材造型,或成荷花、梅花,或成雄鸡、飞鹰,或成朝官、村夫,实可谓工艺精湛,形象生动,寓意深远。他的代表作品《挣扎》、《留得残荷听雨声》、《百鸟朝凤》、《河塘秋色》等多次参加全国性根艺作品展,先后获得全国和省市级各类奖项八十余次。
在博物馆参观根雕作品时,同学们看到各式各样的、形态各异的、大小不一地根雕,无不瞠目结舌,连连感叹彭老师的艺术灵感及创作手法。
《挣扎》这件作品,据彭勇老师讲述说,题目的命名就是他的艺名。在这件作品中,强有力的似弯曲的手臂,就像人在尘世中沉浮,不屈于命运,也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百鸟朝凤》这件作品,是他历时三年打造出来的得意作品之一,但是现在,彭老师说,他再也做不出来同样的作品了。因为根雕的制作需要根据根的大致形状来构思灵感,再创作。
但是彭老师的作品更多的是无题,因为,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虽是同一个根雕作品,但领略的含义却各有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根雕作品也是如此。
彭老师讲述说,根雕作品不仅仅是雕刻技艺,它还融合了古代文化故事、神话小说的意境,表达出不同种类的深刻含义。例如“杜甫”这件作品,是他在杜甫草堂内住了一年多,才构思出来的作品。他根据杜甫的《寄题江外草堂》的诗句,再加灵感构思,让杜甫的神态栩栩如生。
这些根雕作品,从材料的选购,及灵感的构思到最后的成品展现,都是由彭老师一人操刀。原来他并不想用团队力量,但一个人力量太小,根雕作品的保存也十分困难,因此,现在的彭老师想要一个团队来打造和传承发扬根雕艺术。他说“虽然我喜欢潜水,但现在的我想出去看看。”
此次根雕博物馆之行渐渐到了尾声,非遗调研地同学却还是沉浸在博物馆浓郁的文化氛围里,彭老师的根雕博物馆不仅让同学们对根雕艺术有了全面的了解,他对同学们讲述的亲身经历以及对“根”的理解与阐释更是激发了同学们对于自身人生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供稿)
上一条:【社团活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担当—远景学院第六届新生杯演讲比赛决赛
下一条:【社团活动】品诗之魂,赏歌之境——创意写作团进行诗歌交流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