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明明德,淋漓日日新。由别都书院、农耕协会联合主办的2020“行·知”校园耕读文化节之“行知·茶道”茶道研习和“行知·民俗”农耕民俗文化展系列活动于10月29日在学校黄桷树广场如期举行。活动以图文展示、现场讲解、项目体验为主要形式,全面诠释耕读文化中“行”与“知”的精神内涵,再度拉开2020“行·知”校园耕读文化节的新篇章。
识·消亡之中的传统器具
活动现场设置有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展览,勤劳智慧的中国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劳作中摸索创造了这些古老的农具,并用这些古老的农具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而随着社会发展下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农具逐渐被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机械设备所替代,传统农具的消亡已成必然趋势,但这些古老农具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长河中立下过功勋不朽,它们闪耀过光芒,温饱过民族,是历史传承与时代进步的伟大见证者。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理应肩负起认识、了解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从古老农具中去探寻中国千年传承的农耕印记,去继承和发扬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勇于创造的优良传统。
悟·传统技艺的智慧结晶
农耕民俗文化展还设置了糍粑、豆浆、豆腐、藕粉、米酒等五个传统民俗手工制作体验馆。糍粑体验馆中,学校农场收获的糯米在石槽中逐渐杵为泥状,而后被压制成团;学校农场收获的黄豆在豆浆体验馆中被充分利用了起来,一粒粒饱满的黄豆在石磨中被磨成豆浆,而后经过过滤、烧煮,点卤后形成豆花,后又经压制成豆腐,一颗黄豆的神奇变化亦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荷塘文化节中,莲藕经历了采挖、营销、烹饪等“完整的一生”,耕读文化节中莲藕仍然“畅销”:研磨、过滤、挤压、沉淀、晾晒的藕粉制作同样吸引了诸多同学,纷纷扬言要赛过李子柒;一粒米的发酵同样引人入胜,精选糯米煮熟放凉、摊晾撒曲、做箱培菌,淀粉糖化而后转化为酒,延展铺陈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看似简单的工序,操作起来实在费劲,蛮力绝对不可取,得找到那股巧劲”通信工程与物联网学院、竹逸书院的张滔同学在亲自尝试后,又开始指导起同行的伙伴。
品·茶香背后的民族匠心
本次“行知·茶道”茶道研习得到合川区茶文化研究院的大力支持,研究院院长、茗扬茶道创始人杨伟老师亲临现场为师生们讲解茶道文化并进行茶艺展示,深厚的茶文化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技艺引起了现场师生的兴趣和关注。采青、晒青、摇青、晾青、杀青、包揉、揉捏、烘焙,用最为原始的环境与方法制作茶叶,留住茶叶最初的味道,茶农世世代代恪守遵循的制茶古法,蕴藏着的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中摸索出的智慧,体现的亦是大国的民族匠心。
与此同时,活动还通过开展线上农耕文化、农业纪实、耕读传承的影像资料巡展,将耕读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伦理、实践理念通过更具象化的形式走进大家的生活和学习,唤醒大家对农耕文化的记忆和对古代耕读历史的感知、认识,启迪大家从这些影像视频资料中探寻耕读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现实意义,让全校师生进一步了解耕读文化,营造浓厚的耕读文化氛围。
耕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追求。2020“知·行”耕读文化节是别都书院积极落实学校劳动教育,推行书院耕读理念的代表性活动,活动在践行我校完满教育“致力于学生课堂教学以外的提高素质、锻造人格、培养能力、全面发展”理念的同时,耳濡目染的传承、发扬着中国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与民族智慧。别都书院将持续发力,力争将耕读文化节打造成为学校落实“劳动教育”和发扬“耕读文化”的一张名片,积极探索更多有意义、有趣味的耕读实践项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劳动中蕴藏着的底蕴与内涵。
撰稿:石夕欣、杨李娜
别都书院、农耕协会
书院部转稿
上一条:【中德之窗】学习完满不松懈,践行完满在路上——记中德应用技术学院成功举办“完满教育”专题讲座
下一条:【就业创业】合理沟通,赢在职场——“启程计划”暨第八届职场模拟招聘大赛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