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澳门集团网站

太阳澳门集团网站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太阳澳门集团网站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教研活动】当无价遇上变现——记品研工作室主题沙龙第5期“知识付费”的品牌塑造及传播

2022-04-29

前不久联合国第11个“世界读书日”上了热搜,不少名人也在社交平台发出了呼吁大家一起读书的言论,一些地区、学校也开展了与读书相关的活动。在后疫情时代里,人们对网络的依赖逐渐扩大,传统书籍逐渐被电子书籍取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更多来源于网络。随之而来的是“白嫖”现象的产生,知识付费行业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4月27日下午,在赵艳、谢小玲两位老师主持下的主题沙龙,品牌数字化广告传播教学研修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就“知识付费”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赵艳老师针对目前知识付费的现状为大家做了初步讲解。她谈到,从2010年到现在知识付费企业的整体数量,尤其是疫情之后增长加快,整个市场规模也是在不断拓展,未来也是比较有发展空间的。现在也有很多个人去介入到这样的一个商业模式里面去。但是从中就会发现为知识付费的人群年龄分布主要是在30岁以上的,27.4%为收入在3000—5000元的人群。这个里面,大家更愿意去短视频平台进行支付。相对来说,为一些音频以及图片或文字付费的情况相对较差一些。结合到我们大学生这个群体,他们大部分也都是愿意为直播、短视频平台付费。从这个来看,知识付费的未来发展的空间和目前发展的态势来看应该是可以的。但现有的商业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赵艳老师以罗振宇的“得到”多次IPO遇阻和“喜马拉雅”的案例引导大家进行“知识付费”的盈利模式和品牌打造相关话题的探讨。

赵艳老师将知识付费驱动模式总结为以下三种,一是内容驱动,如得到App,通过PGC的内容运营,获取用户付费订阅,平台从中抽成。内容驱动的产品更多属于中心化的强运营模式,因此比较注重老师咖位和内容质量。二是,技术驱动,如创客匠人,SaaS工具为主,帮助老师、培训机构进行知识变现,技术驱动的产品更多属于去中心化的工具模式,还是To B内容生产者为主,通过不断提升工具能力获取用户,开发更多附加值功能。三是流量驱动,如知乎,本来就自带流量,知识付费不过是变现的一种方式,无所谓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

谢小玲老师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从知识变现角度来看,驱动大家消费的原因还有用户本身对一些知识内容的需求。例如在需要一些市场调研数据时,就会去一些平台查阅数据,平台就需要用户通过发帖、充值等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内容。从知识内容分类上看,有生活化的、有学术类的、还有一些职业方面的。面临诸如升学或者就业等等相关的一些知识的信息时,当用户想要进行深度了解,他就愿意为此付费。

工作室其他成员也发表的自己的想法。唐思蓉老师认为目前的平台过多,知识比较分散,很容易引起知识焦虑。例如B站等平台的用户习惯了白嫖,当突然遇到需要付费的情况,也容易导致用户产生焦虑。胡燕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找资料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他们也愿意花时间去找免费的知识。

邓军红老师就目前知识付费现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喜马拉雅”这样的平台拉近了大咖与普通人的层级差。王东岳这样大师级别的课程,单独售票在2000以上,还一票难去,如果没有“喜马拉雅”这样的平台,你根本无法接触像到王东岳、于晓非、还有余秋雨等名人的课程。二是这样的平台过于快餐化,这样的情况有利有弊。例如在这样的平台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一本名著,时间成本大大缩短,但图文相比于音视频的优势就在于信息密度更高。三是目前的学生群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途经变多、成本变低。四是从疫情开始,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很多是通过网络图像视频的形式,长时间的线上授课不利于培养出学生们的情商。一直以来,我校很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并通过完满教育丰富多元的线下实践、体验中不断提升他们的情商。

对于“知识付费”盈利模式和品牌打造的讨论尚未停止,但在未来,也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图文知识还是视频类付费仍充满商机。利用图文种草,视频引流或许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撰稿:周极

摄图:刘亭宇、徐萌浛

(淬炼国际商学院、艺术传媒学院联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