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课程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为了践行好本次写生,数字媒体艺术教研室主任龚晓雪以及参与本次写生的全体教师,在上学期期末就集合2016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全体学生在5101教室开展了写生预热会,详细的向同学们讲解了写生规范、注意事项和作业要求等。并告诉同学们在写生中可以把研究生活、吸收传统和创作酝酿三个环节结合在一起,以此增强同学们对美的感受力。
2018年9月7日下午,艺术传媒学院2016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全体学生,在教师李如冰、廖国臣、郑宇和闫公博的带领下前往贵州肇兴侗寨开始为期8天的写生实践课程。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占地18万平方米号称"黎平第一侗寨"。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
在这里同学们不仅可以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还可以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天然的地形地貌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提高了同学们捕捉创作素材的能力。同时,考虑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多元性的特点,本次写生实践从绘画、摄影、蜡染和元素提炼等几方面入手,以此提高同学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感知和表现生活。
写生的第一天以风景速写为主,在教师廖国臣、李如冰、闫公博和郑宇的带领下,组织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审美,选择角度比较好的景色开始速写,以此来激发同学们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环境的新鲜感受力。晚上回来后,所有同学将自己的作品聚集在一起,由带队老师对当天作业进行点评。
第二天的主要安排是摄影,一大早带队老师就拍摄中如何构图,光线的把握,角度的取舍等内容分享给同学们,并全程进行指导。结合同学们拍摄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让同学们感受摄影与绘画的区别,应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记录生活中美好的景与物。
为了提高本次写生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第三天同学们开始走进染坊,学习贵州侗族蜡染工艺。众所周知,贵州蜡染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蜡染师傅告诉同学们蜡染工艺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通过蜡染,让同学们感受到侗族别样的民族文化;并在制作蜡染过程中,运用构成中学习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创作一幅不同于纸上绘画的布面作品。
第四天主要以学习扎染工艺为主,同学们首先对扎染中的技法进行深入了解;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其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本次实践课程重在提升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创意思维能力等。
第五天的课程主要以元素提炼为主,着重训练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整合能力,课程要求将生活中的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开始创作之前,由李如冰和郑宇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元素提炼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对物体造型规律的分析、包装设计元素的提取方法等。随后带队老师带领同学们实地观察,就当地房屋造型结构,花纹样式等进行提炼与分析。
第六天主要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特别是部分内容做得不够好的部分进行夯实。同时,带队老师们针对同学们的作品进行综合点评,对不足的作品提出参考性见意。并筛选出优秀的作品
进行展示讲解,加强同学们对自身作品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9月14日写生课程圆满结束。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8天,但是每天不间断的实践,让同学们理解艺术需要一种勤奋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态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学们不断寻找生活中的创作灵感,才能让艺术更具有审美性和真实性,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参与本次写生的曹宇同学感慨到:“重新品味写生这一周的日子,觉得真的意犹未尽。或许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那里自然美好的风景,而是这段时间我们一路走来所体会到的情感、汗水和欢笑” 。
(艺术传媒学院)
上一条:【思政教学部】怀目标以前行,持恒心而孤往——思政教学部举行考研政治冲刺动员会
下一条:【安全教育】银行进校园,金融知识大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