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国门交流或深造。如何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基本的人文素养。为给学生提供相应语言支撑,帮助学生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为他们今后的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外国语学院于11月17日邀请新进外教Mike在天渠104举行以“文化”为主题的公开课,除本学院全体教师外,外国语学院还特邀了中德学院外教Peter前来一起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活动伊始,外教Mike热情洋溢地带领全体学生展开了“Simon says…”的热身活动,随着Mike的口令“Simon says : touch your head, touch your shoulder, put up your arms…”, 大家紧跟口令,“摸头,摸肩,举起双手……”,新颖有趣的导入环节瞬间破冰,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接着,Mike通过开放式提问的形式引入了本次课的主题——文化。当同学们在思考该话题时,Mike给大家分发了“K-W-L”表格。拿到表格,同学们纷纷表示疑惑与好奇。Mike耐心地给大家介绍该表格的内容和目的。原来K代表Know, W代表Want,L代表Learn,即要求同学们在表格里写上自己目前对“文化”已知什么,期望学到什么以及在课堂上最终学了什么。围绕这三个中心点,Mike通过精彩纷呈的图片,生动有趣的视频以及发人深省的提问,带领学生层层剖析和了解“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和了解文化”,以及“文化如何影响大家的日常生活。” 随着每个问题的提出,Mike都有相应的配图提示同学们,让大家有话可说,同时,和蔼可亲地鼓励同学们,让大家有话敢说。Mike认真听完同学的回答后,每次都会把答案转述一遍,一来是对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态度的肯定,二来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更地道的词汇表达同学心中所想,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谈到文化是什么的时候,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同学说文化可以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各种节日,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春节等。也有同学表示文化是指一个群体独有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艺术、伦理道德等。还有同学说文化可以是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郭晓东老师则引用了威廉斯《文化分析》一文对文化进行的概括分类——“理想的”、“文献的”、“社会的”。郭老师流利的口语,旁征博引,引发了现场热烈的掌声。待同学和老师发言之后,Mike把他对文化的定义展示给大家。简单来说:文化指的是某特定的社会团体共同的思维特征。不管“文化”有多少定义,但有一点很明确,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创造文化。谈到“为什么要学习文化”时,Mike列举了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轶闻趣事,同时紧密结合时事新闻,即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的视频会晤,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家应了解中西方国家文化知识,正确认识文化差异,不歧视和排斥外来文化。认识到正是文化的多样性才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在国际交流中,只有带着一颗包容和谦虚的心态与不同国家的人交流,才能达到真正的互利共赢、相互依存。
Mike整堂课采用了启发式教学、任务型教学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形成,让大家耳目一新。
课程结束后,在场老师们展开热烈讨论。税青老师提问:如果学生上课害羞,不愿参与课堂怎么办?Mike回答道:我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明确告诉学生课堂规则和要求,告诉学生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尽管一开始这会让人害怕,是一个挑战,但是只有走出舒适区,人才能成长。陈南艳老师提问:学生普遍反映英语学习很难,对此有何建议?Mike回答: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探索一些有趣的方法练习英语。比如看原声电影、电视剧,听广播,听音乐,包括玩游戏,比如猜字谜,英文绕口令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英语相关的活动,比如口语角,外教沙龙等。此时,来自中德学院的Peter也忍不住站起来和大家分享他的教学方法。他指出,根据很多考雅思、托福的同学反映,听力是很多中国学生学英语的最大障碍。因此他建议:学生一定要多听多说,泛听和精听双管齐下,抓住一切机会大胆开口说英语,熟能生巧。同时,采用科学量化的方法也颇为有效:比如1分钟之内给学生计数,用数据告诉学生他们具有学好英语的潜力。任何学习,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自我驱动力都十分必要。
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卢镜囡副教授给予Mike的公开课高度评价:本堂公开课准备充分,内容充足,组织有序,Mike把抽象的文化概念和现实生活的实例相结合,抽丝剥茧,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内容;最为重要的是,本次公开课让我们看到,我们的学生在老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下,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自信地讨论诸如文化、历史、教育等严肃话题。因此,无论何时,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启发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调动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临近结束,罗琳副院长总结到:本次公开课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展现了外教的教学特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们畅所欲言、共谋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之道。好的教育,是师生彼此成就,共同成长。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成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畅达渠道,是知识传递、思想碰撞、精神共鸣、思维启发的共舞平台。老师们应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特色、课程教学实际、以及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积极投身到学校课程建设中,实现优质课程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
撰稿:牟娜
摄图:何力
(外国语学院供稿)
上一条:【教研活动】专本贯通,合作共赢——我校与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3+2”专本贯通交流会
下一条:890期|书院印象:奔波在时光的长河,跟着科幻学院杨晓彤老师抵达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