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每次升起,驮住千万次日落,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见证了种种制度的兴盛与衰落。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形成了一种适应于当时社会的新型选拔制度——科举制。10月23日晚七点,在下里巴人剧场,鲁小俊教授从文学作品及社会学数据两方面,带领同学们一起探讨了科举制度存在偶然性与必然性。
站在历史学的视野,人们该怎么去观照科举制呢?鲁小俊教授谈到:科举制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具有相对公平性,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的选择,除了出仕,读书人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随后鲁小俊教授又从多元的视角去挖掘科举的各要素,进而探讨当时对人才的明确诉求与科举背景下高度筛选的社会焦虑。
在《西游补》里,董说详细描写了明清科举的流程。通过几张图片详细介绍科举考试的内容,讲述成为秀才、举人和进士的艰辛路程以及拥有功名后迎来的权钱名利上的好处,由此点出古代知识分子为什么对科举上榜那么的狂热。然而,科举制度“鱼大水小”的本质,导致考场失意的人居多,以致民间对科举成名仍具有许多争议,科举制度下金榜题名的偶然与必然成为如今热议的历史话题。
鲁教授针对不同的理解举出实例,通过《儒林外史》开篇词“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劲心情,总把流光误。”来论证科举成名存在很多的偶然性;再举例范进中举却不知苏轼、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读考试书的老学究等文学作品故事;进一步从文学叙述的层面论证科举成名的偶然性。而偶然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八股文的存在,八股文讲究揣摩圣贤之意,直白的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所以八股文的评定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官的性格、知识水平和欣赏水平。而人的思想带有主观性,导致科举选拔存在巨大的偶然性。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科举“乃国家抡才大典”,这种选才制度对于今天的教育考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清代朝廷在台湾开科化民为例,举出了科举考试在台湾社会转型过程的重要贡献。
鲁教授还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向同学们展示了他自己近几年搜集和整理的数据资料。由于科考竞争,士人形成以个体勤奋好学为主体,以家族支持和社会助学为辅助的自修学习模式。这对当时社会学习的风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平时成绩与最终科名之间,确有某种联系。平时成绩优秀者录取率高些,普通者录取率低些。由此可见科举功名的必然性,确实是有它的现实依据。
科举被誉为中国对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在当下这个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去加强对科举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共同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名师课堂办公室:焦怡)
上一条:【完满教育】以主题宣讲之名 展完满教育之采——2020—2021学年完满教育主题宣讲系列工作顺利结束
下一条:【社团活动】让笔带你一起飞翔——创意写作团第31期兰亭叙系列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