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堪称中国戏曲的缩影,是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剧种的典型代表,有着300多年的历史。5月25日,太阳澳门集团网站非遗工坊第37期“川剧艺术之脸谱绘制”在天渠书院106顺利开展。此次,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向庆老师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彭伟老师,为同学们带来川剧艺术之脸谱绘制的学习和实践体验,让同学们认识川剧,了解川剧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艺术特征,更加深刻的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川剧是以四川方言演唱的中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历史上主要流行于四川省(含今重庆市)及与之接壤的周边省份,贵州省的贵阳、遵义、毕节等地,云南省的昭通、曲靖、昆明等地,湖北省的利川、恩施等地以及西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皆为川剧流传之地。川剧是中国戏曲文化与巴蜀乡土文化相互浸润、融合发展的产物,是以高腔为主体,融会了昆腔、皮黄、梆子、灯调等腔调的多声腔剧种。特殊的社会及人文背景,造就了川剧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品质特性。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其脸谱形象揭示剧中人物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川剧脸谱是活谱,一个脸谱一个人物,就是一段历史、一段故事,通过绘图案标识人物形象,相随心变、相随时变、相随物变、相随情变,兼具写实和写意韵味,体现人物内在的思想、心理、感情和态度。
活动中,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彭伟老师带领同学们了解川剧历史流派、角色行当、声腔、表演程式等知识内容,着重讲解了脸谱的形成发展、川剧脸谱的文化艺术特征,并对川剧脸谱类型及其典型代表人物脸谱进行了解认识。
实践环节中,向庆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川剧脸谱的绘制教学。“脸谱始终要和人物形象挂钩,不能随意乱画。脸谱要与它在剧中的角色身份、性格等紧密相连,什么样的人物画什么样的脸,是有讲究的,比如同为黑脸的张飞和李逵,由于人物性格的不一样,不能混杂。”向老师为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讲解。此次,向老师在脸谱的绘制工艺经历了多年探索实践,不断追求工艺的易操作、便捷、经济,最大化提高川剧脸谱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在这过程中,向老师对木板、KT板、吹塑板等多种材料及技艺的尝试选择,此次,为同学们带来吹塑板彩绘技艺。
从人物角色的选择,勾画脸谱外形、勾画谱式,色彩的搭配,向老师一一向同学们进行了讲解与演示,同学们都积极的动手实践,并不断地创新实践,融入自己的思考与设计,并用红、黑、白、蓝、绿、黄、金等多彩缤纷颜色寓意诠释所绘制的人物角色脸谱。在脸谱的绘制中去感悟川剧文化艺术的魅力,在创新实践中去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智慧,提升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供稿)
上一条:凝聚青春之力,成就完满之梦——智能工程学院五月工作总结
下一条:【志愿服务】九人限定宣讲团入乡攻略第八讲|用最酷的方式,谱写最美乡村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