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创意写作学院非虚构工坊的《创意阅读》课在涪江边开课。简单回忆上一节课的高光内容之后,师生开始围绕文学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始了崭新课程。
作品的开始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带着一生的痴情与热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以此向一位她心仰暗恋许久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意。文章字字句句感人肺腑,无不令人动容。
韦怡然老师带领着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围坐在一起,在喝着茶偶尔沉思的同时,时不时发表着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同学们对该本著作的讨论热情激烈异常。关于那对小说家与苦命女人的爱情,大家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见解,现场一时热闹非凡。有同学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反对文章中因为爱情失去自己的卑微行为,也有的同学内心抱着对女主人公满满的同情与理解。大家围绕这个话题争论了许久,而事实上,这篇文章是值得被众人激烈争论的。
高尔基曾经在写给茨威格的信中说过:“这个短篇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性的超人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感动。读着这篇小说,我高兴得笑了起来——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羞耻的哭了起来。”
在同学们激烈讨论之后的尾声,韦怡然老师做出了逻辑合理清晰的总结来结束了关于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讨论,并完美衔接了同学们对下一本阅读书籍的讨论。
阅读课程结束后,韦怡然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涪江边采风,用特殊的方式教导同学们用敏锐的视角去观察社会上人或物所呈现的一举一动。她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打开了同学们的视野,使学生们在观察人物上能够看到更多旁人所看不见却又极其重要的细微末节。比如:一起看江边的人钓鱼、听本地人讲述当地的文化和特色、和江边咖啡店的店主闲聊……这些来自生活的细节也是很好的文学素材。
非虚构创作中重要的文学观念:去倾听别人,尽力一起预热更理想的观念与生活,而非以知识或文学的技巧作为知识权力的武器。这是一堂意义深重的课程,不仅打开了教师在教授学生课程时另类的教学模式,同时这样特别的授课方式也有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学以致用。
高尔基曾说过,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作家班的师生们在广泛阅读中充实自己的生活。
撰稿:作家班非虚构工坊学生屈旻锐
摄图:作家班非虚构工坊学生刘小栎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
上一条:【图书馆】你不知道的课外小知识——“双子湖”文化之导师“悦”读分享会
下一条:【志愿服务】因热爱而相遇·担责任而相守——干事赋能计划之志愿服务云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