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澳门集团网站

太阳澳门集团网站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太阳澳门集团网站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创意写作】那些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女性——创意写作作家班严肃小说工坊《创意阅读》课堂实录

2021-12-08

随着一张新闻的展示PPT出现在屏幕上,吴霞霞老师于12月4日在北山斋G201教室开始了本周的严肃小说工坊《创意阅读》课。

吴老师的课堂在同学们的故事谈论中徐徐展开,针对近期热点新闻事件“职校女子封校期间厕所产子”一事,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训练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小说素材的能力。老师借一个新闻讲述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并以毕飞宇的《玉秀》严歌苓的《雌性的草地》王安忆的《小城之恋》和《岗上的世纪》为例,这些故事里面的女主人公所面临的困境几乎和上面这个新闻如出一辙。老师小结道:当我们在塑造一个人物命运的时候,不仅仅讲述的是一个个体,更要去挖掘这个人物背后所承载的时代负重与环境枷锁。

经过了有趣的「故事现场」环节,吴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阅读课所要重点讲述的作家——王安忆,以及王安忆的中篇小说《我爱比尔》。这篇小说同学们已经提前一周阅读,打印出来的文稿上密密麻麻做满了阅读笔记,也热切期待着今天关于这篇作品的交流讨论。

《我爱比尔》是王安忆流传甚广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一个叫做阿三的美术系女孩爱上一个叫比尔的美国外交官自此一步步走向“堕落”,成为女囚犯的故事。吴老师指出,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女性是最受青睐的主角,因为她们生命力更强,同时更具戏剧性。性——亦是王安忆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元素,它是权利的象征,政治的隐喻,在这篇小说中,它更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相互较量、彼此吸引的文化差异的象征。王安忆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如阿三一样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女性,当我们去探究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们同样也是在揭开人性的伤疤与一个时代的隐疾。

针对这部作品,吴老师邀请大家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

平时沉默寡言的蔡冉低着头,这时吴老师邀请蔡冉同学先发表一下看法。蔡冉同学抬起头,缓缓说了句,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比尔对阿三说的:“我们不能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女孩结婚。”听到这句话,同学们都笑了,轰轰烈烈的课堂讨论拉开了帷幕。

同学们开始提问:阿三从一个前途可期的年轻画家一步步沦为“高级妓女”,她这样做到底是为了寻找爱情、归属感,还是一心想要出国的虚荣心?比尔到底爱阿三吗?为何小说中花费那么多的笔墨不厌其烦去书写阿三的穿着打扮,这有什么深意?作家为何要将阿三这个人物的身份设定为一个画家而非其他……

吴老师很喜欢大家的讨论,这是思想碰撞和交流最珍贵的时刻。

接着,老师向大家抛出了自己的问题:阿三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他们之间的爱情又有何寓指呢?

老师着重向大家讲诉了这个问题,这篇小说的主题也在老师的讲述中慢慢浮现。为了向比尔展示中国人的性,阿三在睡裙外面套上绸衣服,一件又一件,层层叠叠,长长短短,比尔便在这一层又一层的东方诱惑中沦陷了。然而古典含蓄的服饰只是一种表达性爱的方式,看似羞怯,看似迂回,实质上阿三是主动的,积极的,享受生命原始欲望的,这种主动打破了男权社会中,性对女性来说是隐秘的、被动的、肮脏的、丑陋的、不可言说的规则,反叛了世俗对女性的界定,瓦解了男权对女性的桎梏,强调了女性主体性。她在比尔的眼中,是神秘东方的,同时也是这样大胆热烈的西方式的。

阿三受过高等教育,个性独立,才思敏捷,追逐时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上海这座时髦大都市的新型代言人,是已经具备了强烈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当爱上美国人比尔时,她向他展开追求攻势,一方面用自己的东方气质吸引比尔,另一方面,又在积极主动的西方式思想里扮演着含蓄女郎。阿三的思想无疑是前卫的,带着西方式的明朗与干脆,她用她的东方特色来吸引比尔,尽管她不想让比尔将她看作一个中国女孩,但她心里知道,她之所以吸引比尔,就是因为她是一个中国女孩。两者之前不可调和的矛盾便在此显现。

作者通过描写阿三,旨在描写中西方文化差异,同时也刻画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中国社会对西方过于推崇和盲目膜拜、过分媚外的时代背景。在今天,时代已不同,中国的逐渐强大和中国文化的自信让年轻一代开始理性看待这一切,反思这一切。

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老师归纳这篇作品中优秀的写作方法以提供大家借鉴。

吴老师以文中阿三见比尔时不同的服装打扮为例,深入分析阿三当时的心境及对人物命运的暗示,向同学们讲诉了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高级的细节描写参考范例。

老师在这篇文章中提炼的下一个值得借鉴之处便是人物塑造。王安忆这篇作品的人物塑造十分优秀,它明写性,暗写文化,比尔和阿三之间的情爱关系是一对男女之间的博弈,更是东西方两个国度的暗喻,这种种矛盾造就了阿三自我割裂的痛苦……同学们安静地坐在位置上,眼睛与心灵则跟随老师在幻灯片中漫漫旅行。

在这一课中,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文学大家,学习到了优秀的写作手法,同时仿佛跟随人物到八九十年代那个热气腾腾欲望涌动的上海走了一遭。一堂难忘的阅读课。希望课上满满的收获能化为养料,助益同学们的写作之路。



图文:袁连昊

(严肃小说工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