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是每个党员的必修课,为深入贯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强调党员角色的定位,让党员同志以及发展对象在生活、工作中更好地规范自我、坚定信念,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淬炼商学院学生党支部于2018年11月15日,在艺术传媒大楼107会议室召开了支部大会。此次支部大会由淬炼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淬炼商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谢银平老师为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及发展对象共计60余人讲授了党课。
面向的辅导员教师党员身份和学生干部的党员身份,谢银平书记以“入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为开篇,以回顾“入党请三思”找初心为思路,讲授了一堂既深刻又生动的党课,看似一句平凡、简单的话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坚守本心·明确初心
谢银平书记首先提问各位“大家为什么入党?”,从端正入党动机开始,明确自己的初心,进而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各位党员同志应该以献身共产主义事业作为正确的入党动机,与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保持一致。例如,之前热播的《人民的名义》,剧中的老党员陈岩石给每位观众展示了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所具备的赤诚之心。陈岩石说,当年打仗的时候,为了争取背炸药包的特权——只有共产党员才有的特权,他虚报了两岁,入党后便马上背起炸药包去参加战斗,他为此感到骄傲而喜悦。在那个战火弥漫的时代,人们用生命和鲜血证明对党的忠诚及初心,一直保持最初纯洁的入党动机。在当今这个和平年代的社会,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党员同志也不需要以鲜血来证明自己的热忱,但入党动机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应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员同志的宗旨和最高价值取向。同时,党员同志应该坚信党的先进性,对党的领导充满自信,正如习近平提出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所表达的含义一样。历经风雨的中国共产党,当初只有50多名党员,现在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近8000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又领导我们祖国日益繁荣、富强、昌盛。在发展的征程中,我们党和国家的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而我们没有理由质疑共产党的正确引导方向。
完善自我·向党靠近
谢书记谈到具备正确的入党动机不等同于能够加入共产党员,想要加入共产党,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需要具备党员应有的高素质。首先,要深入学习党的知识,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回顾党的历史,97年间的过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栩栩如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但不可否认的是,党在发展历程中也存在不完美之处。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初期犯过错、摔过跤、走过弯路,但她能及时纠正、不断完善、与时俱进,这一路走来荆棘与鲜花同在,泪水与欢笑并存,值得欣慰的是党始终保持着正确的前进方向,所以才能带领我们实现现在的美好生活。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孩子,我们党员同志们也要学习中国共产党一分为二认识自我、改正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精神,正视自己的不足,找到正确的方向并不断前进。其次,要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党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坚定为学生服务、无私付出的信念,一心一意为学生谋发展,做师德的楷模;爱岗敬业、以学校的发展为己任。学生党员首先是学生,因而核心任务还是学习,要全方面提升自身的科学道德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同时,作为学生党员还要做到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努力实践党的理论知识,保持青年党员的特色,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为我们党输入新鲜血液。最后,党员同志要积极践行承诺。无论是教师党员还是学生党员,在生活和工作上都应讲诚信、传播正能量,给予其他同学正面、积极的建议和引导,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给党员队伍抹黑;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力量。
牢记使命·担当实干
从字面意思理解,“入党”是一个瞬间动词,很容易被理解为像进门儿一样,进去了也就进去了,但事实上入党应该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需要终身去践行的过程。因此,谢书记重点针对即将入党的发展对象,就“入党之后应该做什么”作出了讲解。在成为一名党员后,更加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慎思笃行,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知识和各项基本技能、完成学习任务,还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它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思路。党员同志在党支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研究新形势下党支部工作的特点,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创新思路,有所作为,牢记使命,走出一条独特而又符合学校发展的党建工作道路。
此次支部大会,谢银平书记希望大家要心怀感恩,一路向前,充分发挥党员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短短一小时的党课学习是短暂的,但留给各位党员同志和发展对象的思考确是深远而富有意义的,全体参会人员必将持续深入了解党的知识,奉献社会,努力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
撰稿:刘辰 摄影:陈玥
(淬炼商学院学生党支部供稿)
上一条:【中德之窗】家校沟通心连心,师生携手情系情——记中德应用技术学院2016级家长开放日圆满举办
下一条:【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 助力物流方向再发展——淬炼商学院教师参加第十七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