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9日晚七点,我校图书馆“双子湖”文化之导师“悦”读分享会第十一期在图书馆12楼文化活动室如期举行。我校创意写作学院的方刚老师和钓鱼城研究院副院长位光辉老师应邀出席活动。两位老师与现场八十余位同学一起分享了他们各自的文史主题,品评人物春秋,揭秘巴蜀史志。
分享会上,方刚老师首先向大家分享了文学家柳宗元的半生浮沉与千古文章。方老师介绍道,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祖籍河东郡,生于官宦世家,聪慧好学,13岁因代写《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而轰动长安城,21岁进士及第,25岁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名声大振,可谓前程似锦。作为少年才子的柳宗元生性豁达,交友甚广,与韩愈、刘禹锡和王叔文等人惺惺相惜,常有诗书往来。可是好景不长,因卷入“永贞革新”,柳宗元很快便从一飞冲天沦为一落千丈,32岁被贬为永州司马,43岁被改贬为柳州刺史,官场失意让柳宗元身心俱疲,于四年后郁郁而终,年仅47岁。
方老师指出,虽然柳宗元命运坎坷,可是正由于经历了半生浮沉和无常命运,使得他能够“处江湖之远”,更多地接触到劳苦民众,目睹晚唐统治的腐朽,从而写出了如“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这样为民请命的千古文章。柳宗元终其一生,留下600余篇诗文作品,涵盖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诗词骚赋等。方老师并以《小石潭记》为例着重分析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全文193字,通过移步换景、定点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了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品完人物春秋后,钓鱼城研究院副院长位光辉老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了《金瓯再造:嘉咸时期的合州匪患与钓鱼城重铸》。以往大多数人都是从宋蒙战争的视角来看待钓鱼城,对那段历史耳熟能详,但对降元后的钓鱼城演变史则缺乏清晰的认识。在结合详尽的史料分析和历史遗址考察成果基础上,位老师指出由于巴蜀山寨被元朝视为格局之根,因此钓鱼城投降后虽未屠城,应该被较为彻底的毁弃了。然而由于钓鱼城位于巴蜀腹地,扼守交通咽喉要道,一旦有失,则不仅重庆腹背受敌,就连成都也岌岌可危。因此在兵荒马乱的动荡岁月,其战略地位不可小觑。嘉咸时期,时局动荡,各地起义此起彼伏,位老师从《合州志》中摘取了几段史料,让同学们清晰地认识到嘉咸时期的合州常年受到匪患袭扰,岌岌可危。嘉庆元年湖北、四川等地爆发的白莲教起义,使合州八年内几乎年年遭到白莲教起义军侵扰,人心惶惶。咸丰时期的李蓝起义军甚至一度推进至南津街、赵家渡等地。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入川,两个月间横扫綦江、南川、黔江等地,四川大震,合州自然也很难独善其身。正是在这样的风雨飘摇下,重铸钓鱼城被自然而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尽管局势危急,钓鱼城的重筑过程却出人意料的一波三折。通过位老师分享的《修钓鱼城募捐启》一文,同学们才意识到当年重筑的困难不仅有巨资筹措的窘迫,还有当地主政者的踌躇徘徊,以致于重筑计划一再延宕。尽管如此,钓鱼城最终还是在士绅大力募资下才勉强得以实施。接着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钓鱼城重铸的概况,并通过对比宋清两代的城墙修筑数据、用料、工艺等方面的差异总结出清代钓鱼城城墙特点:一是清代城墙普遍为直墙,条石迎敌面为相对直角。二是筑墙条石内侧无鏊槽,上下层齐头平置。三是城墙规整细腻,选材方面筑墙条石体积较小,砌筑方式较为工整,层缝基本水平,白灰缝较明显。位老师认为,总体而言,清代钓鱼城重铸的规模和工艺不及宋代,原因可能与主导者不同有关。宋代修筑钓鱼城乃国家为抵御强敌而举国之力构筑的军事防御体系,而清代重筑钓鱼城主要是当地士绅为防范匪患袭扰,保境安民而集资修建,两者人力物力不可同日而语。
第11期分享会既有人物介绍,也有地方志讲解,两位老师通过翔实的数据,丰富的史料,严密的逻辑,给同学们奉上了一份精美的文史盛宴,丰富了同学们的文史知识,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图书馆供稿)
上一条:【官方新媒体】“V&S”品宣菁英孵化中心视频专题培训第2讲——《视频拍摄技巧》顺利开讲
下一条:【太阳澳门集团网站非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体验非遗文化内涵——非遗文化体验馆入驻书院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