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杲杲,沃野新耕。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引导2025级新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扣好大学生活的“第一粒扣子”。9月10日,别都书院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团委农耕协会,在北校区劳动实践基地为2025级新生精心打造了“劳动,为成长赋能”主题教育第一课,为新生呈上一堂“有思考、有汗水、有笑声、有歌声”的成长必修课。
双师启思:从“一粒米”的劳动到“新课堂”的共鸣
“有谁种过地?你们知道一粒米要经历多少双手的接力才能来到餐桌吗?”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何林以轻松提问开启了劳动教育的“思政微课堂”;与此同时,农耕协会指导教师林森蹲下身,指着脚下的土地说:“如果让你负责一块地,你会如何让沉睡的种子讲述奋斗的故事?”。这场别开生面的“双师对话”,让劳动教育课堂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场,何老师以思政的韵律叩击心灵,林老师则用实践的鼓点唤醒热忱。当“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命题碰撞上“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智慧,抽象概念在双重解构中完成华丽的转身——劳动育人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掌心的温度、锄头的弧度和劳动的态度。
“插秧流汗,稻谷增香!”一位新生对劳动的比喻瞬间点燃了现场,新生们踊跃分享自己对劳动的理解、家庭农耕记忆以及对劳动的感悟,有人讲述父母凌晨三点采摘蔬菜的艰辛,有人回忆帮爷爷晒谷时被晒伤的后颈,还有人现场算起一顿外卖背后的“劳动账”。没有单向灌输,鼓励主动发言,当“奋斗”“价值”等抽象概念从课本走向劳动与土地的对话,这堂跨纬度的劳动课,成功实现了从“教”迈向“育”,升华为培养完整人格、塑造知行合一的劳育新课堂。
实践明理:从“净田畴”的尝试到“育新苗”的实践
理论环节刚结束,林森老师一声“开工!”,新生们便按小组领取任务卡,带上农具走进各自“责任田”。
除草、翻土……农耕协会指导老师林森老师化身“技术指导员”全程巡回指导,针对农耕技巧、作物生长特性等内容进行细致讲解,将抽象的农业知识转化为具象可操作的实践技能。一边演示一边鼓励大家动手尝试,“你这垄挖得不错!”“我来帮你扶着!”——田间不时响起这样的互助对话。新生们在泥土芬芳中挥洒汗水,切实体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劳动实践乐趣,进一步增强劳动的获得感与成就感。
座谈凝心:从“一人思”的感悟到“百家言”的成长
劳动实践结束后,书院别出心裁,没有安排整齐的座椅,而是让师生直接围坐在田埂草地开展“劳动圆桌派”。多位新生主动分享刚刚的劳动体验:“虽然手脚都是泥,但心里特别痛快”“没想到翻土这么累,但团队合作真的快乐!”师生们席地而坐,指导老师就同学们的发言,结合提前准备的劳模事迹,延伸讲解劳动与人生选择、社会责任之间的关联,与大家共同探讨“劳动如何改变人生”“青年劳动与时代责任”,现场气氛和谐融洽。最后,师生一同唱响《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声中,没有台上台下之分,只有一群人在劳动之后共享成就与希望。
当思政理论在锄尖上生根,当农耕智慧在掌心间流转,别都书院通过构建“沉浸式劳动场景—跨学科知识融合—多维度价值渗透”的育人闭环,成功将“耕读传家久”的传统智慧转化为“知行合一”的劳动现代育人范式。引导新生们通过“身体力行”打破认知壁垒,在实践中读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生活哲学,在团队协作中领悟“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社会真谛,在“劳动圆桌派”的对话中构建“青春与时代同频”的价值坐标,成功将“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融入新生入学教育,让劳动教育从“口号”转化为新生可感、可知、可悟的成长经历。
未来,别都书院将持续深化“劳动+”育人生态建设:纵向优化“耕读—匠作—科创”三级实践育人模式,横向拓展“家校社企”协同育人网络,优化夯实具有太阳澳门集团网站特色的“1235+”劳动教育新生态,创新设计更多融实践性、互动性与启发性于一体的劳动育人新举措,让师生在劳动中照见自我、理解社会、拥抱时代,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学子成长旅程中生动而深刻的一课。
撰稿:冷小洁 张术津
摄图:李欢欢 张加仑
编辑:刘云松
终审:杨成 李佩捷
别都书院供稿
上一条:【合川校区】2062|别都书院:“棋”乐无穷·别都弈阵,带新生玩转大学成长“统筹局”
下一条:【合川校区】2060|汇江书院:创造·新的一页——汇江书院2025级新生入院仪式成功举办,师生共启大学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