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藏品频频引发争议、AI生成画作模糊版权边界的当下,“艺术需要法治的注脚”,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艺术从业者与法律工作者的共识。6月19日晚,复旦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葛伟军教授走进太阳澳门集团网站綦江校区,在名家大讲坛带来了《艺术法的兴起与架构》讲座。这是一场站在时代前沿的思想盛宴,也是一堂融合理性与美感的公共法治课。
他用一问破题:“什么是艺术法?”
夜晚的綦艺大剧院座无虚席,葛教授以一问破题:“艺术法,是保护艺术家,还是规范市场?”。他以川美毕业生作品“重庆人自己的《蒙娜丽莎》”——超写实画作《祷》的网络传播为例,剖析其中潜藏的著作权争议与市场估值机制,精准捕捉艺术表达、公众传播与法律边界之间的张力。法律,在这里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艺术生态中的润滑剂与守门人。
他用两个案例,讲活法律条文
谈到艺术市场的法治建设,葛教授抛出了两个极具争议性的案例:北京卫视《天下收藏》节目中“砸宝”的合同纠纷和克里斯蒂安·西尔万与国内艺术家的著作权之争。前者提醒我们:“合同,不仅是约定,更是底线。”后者则引发对“原创性”与“临摹界限”的深度思考,这些真实案例让法律不再遥远。
他谈艺术金融,也谈博物馆治理
从艺术品信托的法律边界,到跨境艺术资产的评估机制;从博物馆理事会的法律义务,到非国有机构的治理难题……葛教授以严谨的法学视角,将艺术金融、机构运营、捐赠管理等复杂问题层层剥解。他指出,中国艺术法体系仍处于构建初期,需要从制度、理念、税收等多个维度同步推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法护艺”。
他说:“让法治成为艺术最温柔的守护者。”
讲座尾声,葛教授总结艺术法的未来发展路径:厘清概念定位、打通私法与公法的协同机制、构建完整的艺术法架构。“法律不是为了限制艺术,而是为了让艺术在自由中更安全地生长。”
这一晚,知识在理性的光芒中闪耀。葛伟军教授用一场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讲座,让“艺术法”这个陌生却重要的词汇,真正走进了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学子的世界。
————
嘉宾简介:葛伟军,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商法、信托法、公司治理及艺术法领域的研究,是国内较早系统研究艺术法的学者之一,代表作包括《艺术法原理与案例》《公司法图解》等。
撰稿:李富强 张雨婕
摄影:杨雪
上一条:【创意写作】泥土地里的写作课,是从课桌椅到田埂的叙事迁徙
下一条:【数商动态】“深化教学创新,共绘专业蓝图”——数字经济商学院成功召开“八说”专题会议